在浩如煙海的古詩文中,文言文可謂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入選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一些文質兼美的名家之作。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既能感受、領悟中華文化的智慧與精髓,又能傳承、發揚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始終認為拓展遷移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一、字詞教學的拓展遷移
字詞的落實是疏通文言文的前提,在字詞教學過程中,我認為首先要教學生學會拓展遷移,以達到舉一反三的功效。
1.結合成語理解詞義
我們現在使用的許多成語大都源于古代詩文,所以它保存了一些古漢語的一些特點,因此我們在教學文言文字詞的時候,不妨聯系有關的成語作為語例來理解詞義。如在教學“媵人持湯沃灌”(《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湯”字含義時,不妨讓學生聯系成語“赴湯蹈火”,讓學生明白“湯”的古義就是熱水。通過成語遷移法來教學文言字詞,拉近了古今漢語的聯系,使學生能輕松記憶文言字詞,同時又能鞏固成語,可謂一石二鳥。
2.同義詞拓展遷移,觸類旁通
在教學文言文字詞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例如在疏通“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對》)時,對于“孤”的理解是古代君王的自稱,這時,不妨讓學生談談古漢語中還有哪些字也是古代君王的自稱,于是在討論中學生明白了“朕”、“寡人”、“不榖”也是古代王侯的自稱。這樣在潛移默化中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在古今異義辨析中拓展
文言文字詞教學還可以通過古今詞義的辨析比較,來達到鞏固記憶的效果。例如“行”與“走”,通過辨析比較,讓學生明白“走”的含義相當于現在的“跑”,而文言文中“行”相當于現在的“走”;在教學“盜”的含義時,可以讓學生聯系“賊”的含義,通過比較辨析,讓學生明白文言文中“盜”的含義相當于現在的“賊”,就是“小偷”的意思,而文言文中的“賊”相當于現在的“強盜”。通過辨析拓展教學,學生積累文言字詞就變得輕松多了。
二、教學內容的拓展遷移
文言文教學不能以本為本,教一篇文言文是為了讓學生閱讀更多的文言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進行課外知識拓展。
1.在課文探究中拓展遷移
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疏通翻譯的表面文章上,教師要積極倡導合作、探究、自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探究中培養興趣,獲得真知。如在教學《論語十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時,可引導學生思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來,為什么是一件快樂的事呢?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互相切磋學問,共同提高學業,這是人生中的一件快事。這時教師可適當進行課外拓展,不妨引用《禮記》中名句“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來印證解釋。課內外名句間的遷移,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
2.古代文化知識的拓展遷移
文言文植根于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要學好文言文必須先要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知識。因此,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可適當拓展一些古代姓氏字號、官制禮儀、天文歷法之類的知識,以真正體現“大語文”的教學理念。如在教學《湖心亭看雪》時,教師可抓住文章首句“崇禎五年十二月”進行課外拓展,補充介紹幾種古代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然后讓學生思考:這里為什么不用“干支紀年法”,偏用“年號紀年法”?通過合作探究,學生不難發現作者張岱作為明朝遺民在文中所流露的淡淡的故國之思。這樣通過拓展比較,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3.相關、相近內容的拓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生應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語文教師應注重學生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訓練,想方設法為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文拓展空間。因此,我們在教學課內文言文時,應有意識地向有關聯的課外文言文拓展遷移,篩選與課文內容相關或相近的課外閱讀材料進行對比閱讀,以達到鞏固拓展之效果。
三、教學情感的拓展遷移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文言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字詞解釋、課文疏通上,文言文教學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生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當中。如在教學《岳陽樓記》后,同學們感受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課堂上教師可適當拓展一些古代政治家胸懷天下,心系黎民的名言警句,像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鄭燮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在課外拓展中,學生的情感受到了熏陶。
課內與課外齊飛,知識與能力并重,興趣與情感共生,文言文教學才會充滿生機,語文課堂教學才會更具實效。
(作者單位:浙江省奉化市錦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