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向來對充滿天地自然靈氣的草木花卉、風霜雨露抱著一種無比喜愛的心情。所以古代的隱士名家常常采花草為食、吸風飲露解渴,并把這作為自己高潔傲岸、特立獨行品格的代表。古人相信人的清與濁、高雅與庸俗很大程度上和自己食用的東西相關,能像神仙一樣只靠自然精華生存,品行自然不同蕓蕓眾生。由這條先秦的線索追溯,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古人把喝茶作為文人雅士相交、待客接物的必備禮節。
很多茶都生長在青山翠谷,云霧繚繞仙境般的所在。而采茶時又往往只取用茶樹尖端最嫩最精華的部分,經過“焙”、“蒸”、“研”、“拍”等工序,才能集成那一小包茶葉。洗茶煮茶的水更是千挑萬選。古代的典籍中對此多有記載,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而山水,最好選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泉水是大自然的產物,但與飲茶文化相結合,便帶上文化色彩了。
據古籍記載,最早廣泛被人們飲用的茶是花茶,花茶也是最能展現自然絢麗多姿風采的一種茶,古代的宮廷貴婦尤其喜好飲花茶。這些花不僅色澤明麗而且香氣馥郁,摘取半開的花苞而不是盛放的花可以保全花蕊的香氣。泡花茶最講究觀賞,所以一般用玻璃器皿,當一朵朵花在沸水中慢慢從脫水狀態恢復到自然韻昧,徐徐舞動著綻放,似真花而愈添飄渺,似茶葉而愈添妖嬈,哪能不讓喝茶的人神清氣爽、心悅神怡呢?
中國古人很講究天人合一,講究適時調理,冷暖相宜。陰陽調和。因而順應自然規律的茶自然也有陰陽之辯,水、器亦然。茶的冷熱陰陽一定要和自己的脾胃相調,方能達到保養的目的。一般說來,種在向陽之地的為陽山茶,種在背陽之地的為陰山茶;水有軟硬之分,江河湖溪之水為硬水,含有大量的礦物質。適合泡陰山茶;雨雪水和井水屬軟水基本上不含礦物質,適合泡陽山茶。綠茶等屬于寒茶,不適合手腳經常冰涼的人引用;花蜜茶之類則屬于暖茶,對養顏美容有效;鐵觀音、普洱可以用來清腸道,去油脂;白菊花可以用來明目。總之,根據花草植物和煎茶水的陰陽調和來預備合適自己的一款茶,才能真正發揮出茶水的自然功效。正如道家修身養性的精髓所在:自然無為,全萬物之本性以修身保命。
在這個大力提倡綠色自然的現代社會語境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一種更接近生命本真狀態的生活方式,選擇一種更接近大自然的修身養性的方法,而品茗正是一種最好的和自然接近的途徑。茶帶給我們的那種清幽靜謐的詩意情趣、物化超脫的哲理思索是任何其它飲料都無法取代的。因為在裊裊的茶香中,我們品味出了一份來源于清新自然的響應和中國深厚文化積淀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