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小喝花茶的緣故,我總是特別偏愛香氣悠揚的茶。臺灣的包種茶以悠揚高香而聞名于世,這讓我著迷不已,常常輾轉于大街小巷的茶店去找尋那份特殊的茶香。可是真正品味到純正的包種茶還得歸功于我的一位茶友。
周末與朋友約在一處極典雅的茶館里,剛進門,我便循著茶香徑直找到了聞名海內外、被喻為茶中珍品的文山包種茶。聞香而來的不只我一個。茶桌已經被茶客圍得嚴嚴實實。泡茶的是一位年長的女士, “這位泡茶的是臺灣茶道老師王阿勉。壺中的茶是她特別從臺灣帶來的文山包種茶。”朋友介紹道。茶客中也有一位臺灣人。姓廖,因為篆刻手藝精湛,人稱“廖一刀”。
阿勉老師用竹雕大師翁明川先生制作的茶匙輕輕地從茶罐中取出茶葉。仔細審視。干茶條索緊結、較齊整,葉尖自然彎曲,茶身外觀翠綠帶麗色。沸騰的特選優質礦泉水高沖入壺,快速出湯醒茶,此時幽幽的香已緩緩飄起。第二道靜待約1分鐘出湯,清香悠揚、芳香撲鼻,湯色是有些泛綠的黃,如初春時小草的嫩芽色一般惹人憐愛。入口后有鮮花般的新鮮感。第三道浸泡時間約1分30秒,增加的浸泡時間使茶的性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香氣如怒放的鮮花般完全釋放。金黃碧綠、色澤鮮亮的湯色甚是可愛,湯水入口不苦不澀,醇郁濃厚,湯味醇和刺激性強,落喉甘潤圓滑帶活性。“這茶是2009年坪林冬季比賽得獎茶,所以內含物很豐富。一般泡至七水而滋味不減。”泡到第六道的時候阿勉老師說。七道后,泡開的葉底色澤鮮綠枝葉連理完整無損。“這茶有典型的文山包種茶特征:第一香氣清揚,帶有明顯的花香;第二滋味活潑甘醇;第三茶湯呈亮麗的綠黃色。好好地體味,記住這個味,以后再遇到包種茶就能分辨個好壞了。”茶人廖先生對臺灣包種茶了如指掌,才品一口便對此茶贊譽有加。
“文山包種茶與凍頂烏龍茶并稱為臺灣兩大名茶。素有‘北包種,南烏龍’的說法。包種別意‘包中’,常取‘包中’諧音,有‘保準考中’的意思,最適合送給逢考試、求職的親朋好友,是個很喜慶的茶。”阿勉老師介紹著包種茶的典故。
“這泡茶算是傳統的文山包種茶了,因為文山地理位置特殊,山場特征明顯,所產的茶屬傳統的文山包種茶,但是產量很小,無法在市面上普及。”廖老師邊說邊撿出葉底給我們看, “所以我們要學會區分傳統和移栽后的文山包種茶。最直接的分辨就在葉底上,傳統的文山包種茶葉緣的鋸齒小而緊湊,移栽后的葉片鋸齒大而稀疏。”
“廖老師,學會分辨傳統的文山包種茶。那又如何鑒品傳統文山包種茶之上品呢?”看著廖老師興致勃勃的樣子,朋友也迫不及待地問。“這個當然需要標準來衡量,傳授給你沒問題,下次可得請我喝你藏箱底的寶貝巖茶。”“一定,一定。”朋友連連允諾。“判斷文山包種茶的好壞可依香味、外觀、茶色這三個標準。香味又可分香氣和滋味兩項。香氣優雅清香、飄而不膩、入口穿鼻具三者為上乘,滋味新鮮無異味,入口生津落喉干潤韻無窮。外觀又分形狀與色澤。形狀條索整齊,葉尖卷曲自然,幼枝嫩葉連理,粉末黑點未生,色澤鮮艷墨綠帶麗色,調和清靜不摻雜,嫩葉金邊色隱存,銀毫白點蛙皮生。茶色蜜綠鮮艷浮麗色,澄清明麗水底色,琥珀黃金為上品,橙黃黃碧綠亦清。符合這些條件的,才是上等的文山包種茶。”廖老師邊說邊拿手邊的包種茶比劃著。
文山包種茶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講究香氣品質的茶類。文山包種茶的加工,不論從加工層次抑或手法來論,都像呵護情竇初開的少女,極盡溫柔體貼,小心冀翼,很少茶類像文山包種茶的制造需要這樣輕手輕腳,一路小心呵護到底。問其香。品其味,就像少年時偶遇心儀的女孩,那種令人飛揚奔放、激越愉快的感覺頃刻便從心底升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