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沉水扶香”這句詩,有一種森森細細的美,閑雅中有幾許矜持,幾許期待,很適宜近來心境。詩句間仿佛也散發著沉水的氣息,在茶室里低回縈繞。
這幾年似乎香文化很活躍,涌現出了許多采香人、販香人和燒香人。這是件好事情,說明大家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后,也要向高雅文化靠攏了。但同時也發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在目前生活條件下,燒香幾乎等于燒錢,這些人忽視了中國當前的物質環境和人文背景,實在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誤讀。在中國古代,被列為“四般閑事”之首的焚香乃是一種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特定行為,正如陳云君先生在其新著《燕居香語》中所說的,焚香必須具備3個條件:物質條件、舊學素養和佛學修為。
就我個人接觸到的一些販香、玩香人士而言,似乎尚未具備以上3個條件。所以每次焚完香后,總覺得香氣中缺少些什么。仔細想想,缺少的大概就是文化素養的氣息吧。畢竟焚香是中華民族延續了近千年的古老文明。雖然后來煙銷灰冷了,但這樣的文化底蘊還在,歷代流傳下來的《香譜》、《香箋》以及大量的“合香方”還在,而這些恰恰是歷史所不能涂抹掉的文化印痕。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傳承這些文明的重要媒介——人卻改變了,變得面目全非!所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空令人嘆惋不已。
忽然想到晏同叔的那闕《浣溪沙》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大概當前的人文環境就是這樣的吧,失去的永遠失去了,該來的始終未來,這種“等待戈多”式的尷尬使人難以釋懷。所謂“便總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惟有在芹泥燕徑間獨自徘徊、感概萬千。
其實即使在日本。無論傳統的御家流還是偏向于武士階層的志野流,香道始終是貴族(甚至不是文人雅士)的雅玩。如日本著名的國寶級香品“蘭香待”。歷史上也只有足利義政、織田信長、明治天皇三位統治者分切過,且每次切割最多不過二兩,可見對香品的珍視程度了。日本著名的“六國五味”其實也是非常簡約的,只有伽羅、羅國、真南蠻、真那賀等數種,這大概就是“適可而止”、不必過分追求奢侈的緣故吧。
自從日本茶道宗匠千利休居士從織田信長處得到一小塊賞賜的“蘭香待”后,焚香和茶道也結下了不解之緣。但所用非常有限,抹茶道用小塊香料(不足一公克),煎茶道用線香,而且都非常謹慎和節儉。因為對茶人而言,焚燒一節香料,實在是浪費啊。況且茶湯本身的香氣,如蘭、如麝,如檀、如沉,風情萬種,變化千般。所以我個人以為。日本茶人在茶道與香道的關系處理方面是值得國人借鑒的,雖然他們的物質條件比起我們來要優越得多。
所以有以上這些文字,是因為這一兩年也寫了不少有關香文化的文章,雖然都很儉約,依然難免“鼓吹”之嫌疑。所以今天認真反思,實在不愿意看到我們在經歷了“越陳越香”的普洱茶風波后,又掉入“越沉越香”的香文化陷阱中,這樣的文化悲劇絕對不能重演了!
要知道最好的香氣乃是我們每個人的品德和學養,《尚書》里將之稱作“明德之馨”。《說文》里解釋說:馨,香之遠聞者也。佛教中也有很多關于香料的記載,如涂香、末香、燒香、旃檀、牛頭旃檀等,無非是我們心地清靜后的德香。此外還有大自然的香,山川河流、曠野湖泊的香,草木的香,乃至于芹莖菜根、白菜豆腐的香氣等,說起來都很誘人,這乃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香氣啊,值得細細品味。為什么我們剛剛過了幾天溫飽日子,就想到了那些很奢侈的香品呢?
還是回歸到眼前這一碗茶湯吧,里面有著更加真切的香氣和滋味。在一碗茶湯中細細體味那一抹永遠逝去的風雅與馨香吧,不要被世俗的味道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