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斷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作為一項能力來考查。2005年復旦大學自主招生試題中也出現了給文言文加標點的題目,2005、2006全國高考有多個省市考了文言文斷句。
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古人之所以重視斷句,是因為斷句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對文意的理解,斷句失誤,必然誤解古文原意。
隨著湖南高考文言文閱讀的翻譯題由9分調整到10分,文言文的第10小題也由主觀問答題演變成了文言文語段畫線部分斷句題。實際上依然是在考查文言文閱讀能力,只是角度變化了而已。在做這道題的時候,語感、翻譯固然重要,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和對句法結構的梳理剖析依然是答題的關鍵。同時,還應抓住句中的一些標志性字詞,如:“曰”“云”“言”這類對話類動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這類句首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這類句末語氣詞;“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這類句首時間詞等來劃分句讀。
為此,我們特意搜集了幾道文言文斷句的例題,供大家結合以上答題技巧,參考對照。
示例一:
給下面畫線的句子用斜線斷句。
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者為人薄行有俊才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余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后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選自《世說新語》)
【答案】郭象者/為人薄行/有俊才/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余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后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翻譯】當初,注解《莊子》的有幾十家,沒有一家能探究出《莊子》的底蘊。向秀在那些舊注之外另作解義,精微地品析新奇的意趣,極大地弘揚了玄談的世風;只有《秋水》《至樂》兩篇沒完成,而向秀去世了。向秀的兒子年幼,注解的文稿也就散佚了,不過還有副本。郭象這個人,做人品德不好,但有杰出的才能,見向秀的解義沒在世上流傳,于是剽竊成為自己的注解,而且自己注解了《秋水》《至樂》兩篇,又改動《馬蹄》一篇,其余各篇,只是有時修改一些字句罷了。后來向秀解義的副本出現了,所以現在流傳著向秀、郭象二人的兩種《莊子》注本,他們的見解是相同的。
【點評】郭象之流,文壇代不乏人,于今尤甚。這原因,大概是古代出版著作獲利不多甚至要賠本,而且對于職稱、住房、評先進之類沒有直接幫助。今天可不同了,著作有形無形、直接間接地帶來許多好處,沒法不讓郭象們動心。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今日郭象繼承了“薄行”之德,很少“俊才”,令人有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之慨。
示例二:
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畫線部分斷句。
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司馬光《諫院題名記》)
【答案】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
【翻譯】古時候沒有專門設置諫諍的官,從公卿大夫到一般工商之民,沒有不能進諫的。漢朝建立以來,開始設置諫官。將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眾,治理國家的得失利弊,都集中于一個諫官身上,讓他一一提出意見,那么他的責任也可以算夠重的了。任此官者,應當牢牢記住那些大事情,舍棄那些小事;要先進諫那些急迫的問題,而后諫那些不很急迫的問題;要專為國家謀利,而不為自己打算。那些熱衷于追求聲名的人其實與熱衷于追求私利之徒一樣,這兩種人與諫官的職責相距多遠啊!
示例三:
給下面畫線的句子用斜線斷句。
晉大夫祁奚老,晉君問曰:“孰可使嗣?”祁奚對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耶?”對曰:“君問可,非問仇也。”晉遂舉解狐。后又問:“孰可以為國尉?”祁奚對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對曰:“君問可,非問子也。”君子謂祁奚能舉善矣,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祁奚之謂也外舉不避仇讎舉不回親戚可謂至公矣唯善故能舉其類詩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答案】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祁奚之謂也/外舉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可謂至公矣/唯善/故能舉其類
【翻譯】晉國的大夫祁奚老了,晉平公問他:“誰適合去繼承你的位子?”祁奚回答:“解狐適宜。”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他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并不是問的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說:“很好。”依著他任命了解狐。后來平公又問祁奚:國家缺少了國尉,誰適宜擔任這個工作?”他回答:“祁午適宜。”平公說:“祁午不就是你的兒子嗎?”他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并不是問的誰是我的兒子呀。”君子便說祁奚能夠舉薦善人,稱贊他的仇人不是為了奉承、獻媚。推薦他的兒子不是因為親近的緣故。書說:“不偏私不結黨,君王之道浩浩蕩蕩。”正好用來形容祁奚。對外舉薦人才不避開仇人,對內舉薦人才不回護親戚,可以說是最公正的了。唯有有德行的人才能舉薦和他相類的人。詩說:“正因具有美德,推舉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這樣的人。
示例四:
用“/”給下面的文言文閱讀材料斷句。
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都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人哉
(2006年高考廣東語文卷第12題)
【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人哉
【翻譯】史官(評論)說:真正奉行交友之道,是很難的事呀。當人身處順境、志得意滿時交友,雙方情意相投,恨不能為對方奉獻一切,就好像遇不見難事一樣。等到事態發生了變化,局勢不妙的時候,不能履行自己對朋友的諾言、違背友情的人很多呀,更何況朋友本人死了,卻能奉養他的親人,我看杜環的事跡,即使是古代那些被稱作義烈之士的人也比不過他,可世俗之人常說,現在的人比不上古人,這不是在錯怪天下的士人嗎?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