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西安的時間是早晨9點多,火車站外圍人山人海,一出火車站大門,就看到高高的城墻。這次我們在西安只待2天時間,我和同伴在東六路和尚愛路交叉口的酒店安頓好,就開始了一天的旅途。早上喝茶還不太適宜,所以我們決定先到“老
孫家”吃著名的羊肉泡饃,結果,那味道確實不是我們南方人容易接受的。飯后,從“老孫家”步行一公里,就到了碑林。我們在里面認真地尋找《爾雅》和《論語》的碑刻,還見到了王羲之、柳公權、顏真卿的書法碑刻,當這些名家石碑真真切切地陳列在我們眼前時,真讓我有說不出的激動。從碑林出來,我們去了大雁塔,晚餐后,我們決定逛逛西安的茶館。
秦腔·茶館
到西安,不可不去茶館。這座古都數千年的文化積淀,都濃縮在了茶館里。但其中有所斷代,當今西安的茶館真正興起的時間并不長,但都性格鮮明,并一直保持著興旺的狀態,如同這里的秦俑、秦腔一般一一深沉、慷慨、激越、強烈。清朝時就保存下來的“德福巷”,是近年來西安最著名的茶館一條街。原本,這里是一片又黑又窄的老房子,如今,這條不足200米的街道,已是青石鋪路、牌樓林立、茶館錯落的情調小街。茶館和咖啡廳紛紛在這里落地生根,多少給這個“剽悍”的城市賦予了些許浪漫和柔情。浸染在浪漫氛圍之中的德福巷,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的個性——兼容了直率和浪漫。也令西安人在吼秦腔,看秦俑之外,有了可以品味自己細膩生活的地方。
去西安前,就聽人開玩笑說:“唱秦腔,一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當地人也把秦腔稱之為“掙破頭”,真的這么令人詫異么?于是我們專門找了一家可以聽秦腔的茶館,決定現場體驗一下。
第一次聽秦腔,我還真是找不著旋律和節拍,與其他劇種的區別非常大。演員似乎只是扯著嗓子大吼,時而音高八度、尖細清脆、假嗓高亢,自始至終極富表現力,總的感覺,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深刻。以情動人,極為夸張。單聽還可以,如果用以佐茶,還真是顛覆了我們對茶館一貫的印象,也許只適合當地人。外地人恐怕難以習慣。
茶風·茶俗
西安人十分熱情好客,對自己的城市也了解甚多,不論出租車司機、餐廳領班、景區導游還是偶遇的西安人,都會熱情地為我們介紹西安的情況。而正是從當地人的口中點滴素材。我們才逐步了解并最終勾勒出關于西安的茶風茶俗茶史的畫面。
追溯起來,西安可謂盛唐茶文化的起源地,喝茶歷史久遠,因此西安人喝茶也非同一般一不像北方人單愛花茶,也不像成都人單愛綠茶。而是兼容并蓄。這或許和西安的地理位置、飲食習慣不無關系。
西安從古至今都是農耕區與放牧區的交匯處,冬天極為寒冷。喝熱茶可驅寒;西安人愛吃牛羊肉,喝茶可以解膩;西安的水堿性大,茶的清香可以掩蓋水的味道。古代,茶也是王公貴族的專享,如今早已深入民間,成了西安人生活的必需品。
過去,這里的大戶人家流行喝“壺茶”——就是用大壺直接熬煮的茶。其中的茶葉,通常是來自云南、廣西、湖南等地的茶磚。通常早上就開始熬煮,并持續一整天。遇上天寒地凍的時節,大壺還能起到“暖爐”的作用,一家人品著熱茶圍爐夜話,無比愜意。
除此之外,西安人也和蘭州、西寧等西北人一樣,愛喝八寶茶,這是比較高檔的喝法,通常也是用蓋碗盛裝,基茶是綠茶,大部分是陜西當地茶。
兵馬俑·星巴克
次日一早,我們包了出租車前往兵馬俑,兵馬俑是我們這次西安之行最為震撼的所在!雖然只開放了3個坑,但已足夠讓人瞠目結舌!博物館中展出的銅車馬,也是那個輝煌時代的見證。毫無疑問,這些頗具史學價值的盛世遺跡,全球只有在西安才能真切領略。
回到城里。我和同伴在鼓樓旁找到一家Starbark(星巴克),于是決定進去坐坐,年輕人通常難以抵御Starbark“第三空間”的氛圍。這里的裝修延續了Starbark一貫的風格。沒有摻合西安古文化元素,高凳、雙人沙發、軟椅、吧臺混搭其中,體現了美式文化的明朗和簡約。于是我們找個地方坐下,喝咖啡吃蛋糕聊天、看著窗外的古建筑打發時間,等待晚間10點前往峨眉的火車。
西安古風古貌保存完好,但也處處散發著時尚、小資的味道。正是這種沖突、矛盾、交融、混搭,讓這里既充滿迷人的東方魅力,又不失國際都市的時尚品味。而這種交融,無時無刻撞擊著我的心靈,我開始后悔沒在這里多安排些時間,如果能融入到西安的生活中去,恐怕會更加讓人流連忘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