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本刊
拜讀了《海峽茶道》2010年4月號刊登的《淡茶一杯懷故人——深切緬懷已故2。世紀中國茶人》一文,深受感動,茶業先輩們的高瞻遠矚及默默奉獻,為茶業發展打下的基礎,造就了當今茶業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老前輩們對茶業執著奉獻的精神是我們后輩學習的典范,這種精神的傳承是茶業永續發展的根基。
在同時代由大陸轉進臺灣的茶業先輩們亦對臺茶發展作出了許多的貢獻,其中尤以吳振鐸教授最為人所稱道。吳振鐸原籍福建省福安人,于福安農業職業學校(以茶科為主)師從茶業界享有崇高聲望的張天福茶葉大師。
吳老于1947年赴臺,在臺灣茶界服務達50年,對臺茶之復興與發展有莫大的貢獻,被尊為“臺茶之父”實至名歸。其大公無私、埋頭苦干的研究精神,甚為茶界所欽佩,尤其對茶樹育種及評茶之心細及毅力更為茶界所稱道。曾先后考察日、韓、印尼、德、荷、英、法、意、比、丹、瑞典、美及新加坡等國,并多次參加國際茶葉學術會議,畢生致力于茶樹育種、茶園機械、茶葉制法及審評之研究,先后育成15個茶樹新品種,其中尤以適制烏龍茶及包種茶之臺茶12號(金萱)及臺茶13號(翠玉)最為人所稱道,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一貫倡導飲茶風氣,弘揚茶文化。
吳老已揮別臺灣茶人匆匆10年,但他對臺茶的貢獻永銘臺灣茶人的心中。
天福茶博物院院長 阮逸明
編輯部回復:非常感謝阮院長的來信及對雜志的關注與支持。吳振鐸老先生一生致力于茶業的發展,不管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都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昊老先生在1990年率團返閩,證實了建甌山區桂林村的百年矮腳烏龍老茶樹正是臺灣的青心烏龍品種。見證了閩臺烏龍茶樹品種的歷史淵源,為兩岸一家親加上了濃重的一筆。
逝者如斯,都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而這些逝去的巨人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值得借鑒的知識、經驗和值得學習的精神。4月5日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這樣的日子我們更不應該忘記那些已故的前輩們。作為專業的茶業雜志,我們應該承擔起媒體的責任,發揮輿論的作用,在緬懷前輩們的同時,讓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茶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直都在關注貴雜志,5月刊的“特別報道”《茶,當春乃發生》和“獨家閱讀”《中國茶,世博味》做得很好,關注了當下的焦點問題,讓廣大茶友明白了今年春茶的情況和中國茶企在世博會上的表現。而“盞中禪色”完全又是另外一種風格,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茶世界。靜靜的寺院、朗朗的早課、安靜的品茶……一切都是那么寧靜祥和,浮躁的心也跟著沉靜下來了,非常喜歡。
江西 陳小姐
編輯部回復:感謝陳小姐的來信和一直以來的關注。作為茶專業類媒體,我們的辦刊宗旨便是“傳承茶文化,解讀茶經濟”,所以茶業熱點焦點問題是我們一直所追尋的。茶和禪歷來不分家,很多知名高僧也都對茶頗有研究,種茶制茶品茶,以茶作為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盞中禪色”也是我們的固定欄目,每期都會為讀者精選優秀的禪茶文章。我們會努力做得更好,期待您的繼續關注。
封面茶畫
寇丹簡介>>>
寇丹,1934年生于北京,滿族。出版有《壺里乾坤》、《仙華風流》小說集,曾獲浙江省首屆浙江作家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出版有《茶具入門》、
《鑒壺》、《陸羽與<茶經>研究》、《探索陸羽》等專著,設計的“國蘭壺”載入《中國茶葉大辭典》。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創作研究員、中日韓茶道聯合會咨問、韓國中華茶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澳門中華茶道會顧問及國內一些茶刊顧問等。
作畫心得>>>
苕溪草寇老頑童,一片茶葉玩不窮。求實存疑多奇論,橋架四海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