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在硬件市場大獲成功的惠普,戴爾公司,紛紛憑借收購進入服務市場,與這一市場的領先者IBM一決高下。
盡管對139億美元重金收購EDS(Electronic Data SystemsCorp.)效果的懷疑之聲始終不絕于耳,但惠普拿出了當年整合康柏的干脆勁兒,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對EDS的收購:維持EDS公司原有高管架構基本不變,而將惠普原有的大部分服務能力整合進EDS。2009財年第四季度,惠普服務業務收入達到89億美元,同比增長8%。
這個數字足以引起全球服務業老大IBM的注意。雖然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IBM第四季度全球服務收入仍然達到147億美元,超過軟件與硬件收入的總和,同比增長2%,連續15年占據全球IT服務市場第一的寶座。
收購不斷
面對老對手IBM、惠普在服務市場的大力擴張,以及自身業績的壓力,戴爾公司CEO邁克爾·戴爾終于按捺不住了,在2009年9月以約39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醫療IT服務商Perot Systems,這也是戴爾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
有觀點認為,收購完成后戴爾將很快從美國經濟刺激計劃中直接獲益——該計劃為醫療保健IT領域投入200億美元的資金,而Perot Systeins的最主要客戶包括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銷售額中有半數來自醫院、臨床實踐以及醫療保險公司。
從另一方面講,戴爾進軍醫療市場也希望間接促進PC和服務器的銷售。2000年,EDS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簽署一項為期15年的服務合同,戴爾將提供6萬臺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2004年,EDS與英國Barelays銀行簽署為期七年的IT服務協議,戴爾根據這項協議銷售了41700臺臺式電腦。EDS被惠普收購后,自然意味著EDS同戴爾的聯盟就此結束,因為惠普自己就擁有一個巨大的服務器和臺式機經銷渠道。
無論如何,與硬件廠商相比,IT服務公司有著更高的毛利率和穩定的營收,有助于科技公司抵御經濟衰退。在過去10年中,IBMN過積極的并購,成長為全球最大的IT服務提供商,盡管銷售收入下降,但該公司卻通過轉型提高了毛利率。IBM財報顯示,由于服務部門和系統與技術部門利潤率的提高,IBM公司在2009年四季度的毛利率為48.3%,高于去年同期的47.9%。
惠普如今也嘗到了服務業高毛利率的甜頭。“服務部門的表現優異的業績推動了創紀錄的利潤,在新合同簽約方面的步伐加速,為惠普創造了強大動力并且延續到了2010財年。”惠普公司董事會主席、CEO馬克·赫德的話有數字為證——2009財年第四季度,惠普PC業務的運營利潤從去年同期的6.16億美元下滑到4.60億美元,而同期惠普服務的運營利潤卻神奇的從9.45億美元飛速提高到14億美元。
從目前的IT服務市場局來看,并購導致惠普有底氣直接搶奪IBM在IT服務市場第一的位置。根據Gartner公司的數據,2007年全球IT服務市場中,IBM以7.2%的市場占有率獨占鰲頭,EDSN第2位,占有率3‰惠普為第5位,占有率2.2%。
2008年5月以13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EDs后,惠普以超過5%的市場占有率躍升為僅次于IBM的IT服務巨頭。盡管和IBM之間仍然存有一定差距,但這一市場由于受到印度等低成本公司的沖擊,目前競爭激烈;客戶也傾向于選擇將不同的項目外包給不同的公司,造成市場日趨分散。另外,國際IT服務合同項目多為數億美元級別——第四季度IBM在全球簽署的服務協議總值達到188億美元,其中22項合同金額超過1億美元——很有可能一兩個客戶選擇的變化,就影響到這一市場排位的新變化。
融合戰略
2010年伊始,惠普拿出了繼AE(Adaptive Enterprise,動成長企業)和B.T.(Business Technology,業務科技)’之后的新藍圖——融合基礎設施戰略(CI)。該戰略整合了惠普現有的計算、存儲、網絡和輔助設施,并通過虛擬化技術,將它們融合起來。因此也被業內看作是惠普發力云計算的具體舉措。中國惠普有限公司副總裁,企業業務集團技術服務事業部總經理葉健表示,融合基礎設施是企業通過更具彈性的IT基礎架構來提升其業務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而惠普技術服務團隊則從數據中心、虛擬化、網絡、基礎架構優化、云計算以及人才培養六大領域鼎力支持企業IT轉型。
“我們的目標就是幫助企業IT部門建立起以服務為中心的IT思考新模式,”葉健說,“在這種新的模式中,從最底層的智能電站網,到虛擬資源池,再到彈性的網絡結構及基礎設施的運營與優化,惠普可以幫助企業完全虛擬化、池化,使企業的整體IT架構更具彈性。”
在其它供應商還處于理論階段的時候,惠普就已經開始著手并切實地幫助客戶實施云計算。在定位上,惠普處于云計算的“三位一體”:在客戶需要實現云計算的時候,為客戶提供云的規劃、實施與優化;如果客戶已經建成了云的基礎設施,可以為客戶提供云安全的管理;最后,惠普本身也是云計算能力的提供商,讓中小企業像使用一項服務一樣使用云。
在數據中心方面,最為葉健所推崇的就是惠普能夠提供從磚頭到芯片的全生命周期服務。許多國內企業在數據中心開始建設的時候就沒有做好整體規劃,“先天缺陷”已經不可避免——例如電力的供應,空調等冷卻系統的部署與使用等。“先天不足”的數據中心往往在后天應用及系統越來越多的時候直接影響到管理的效果與成本。
惠普組建的包括3位海外專家、40多位本土專家以及數千人的實施運營團隊,在中國已經設計完成了超過50萬平方米的數據中心;并能夠根據用戶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滿足現在到未來十年業務需要的數據中心,同時可實現綠色節能與高可用性,比國內同期數據中心在節能方面提高30%到40%甚至更高。針對已經建成的孤島式數據中心相互隔離,無法協調,空間限制,電力不足等共性問題,惠普技術服務部門同樣提供基于融合基礎設施的專業咨詢服務。
過去要考慮數據中心新的應用,就要考慮到服務器、存儲,網絡設備等的多次招標,多次部署,而融合基礎設施的概念從一開始就能夠把所有的預測都做好,最終實現共享服務管理。
實現了虛擬化、融合的IT系統里,管理人員無需再考慮哪臺服務器、哪臺交換機對應的是哪個應用,所有的資源都通過虛擬化的方式即時提供。以往那種部署一個新的應用需要幾個月時間的情況將不復存在,新應用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在幾分鐘之內“招之即來”,應用過程中一旦發生資源緊缺的狀況即可馬上自動報警,并調用閑置資源補充,應用的生命周期結束之后“揮之即去”,不會留下一堆堆閑置無用的硬件設施。
以惠普公司技術服務團隊最近在為某電信運營商做的云計算與虛擬化咨詢項目為例,因為有了虛擬化,資源可節省到50%以上,其中包括CPU、機架和電,虛擬化前后的差異相當明顯。
除了整體的解決方案以外,惠普技術服務團隊還可針對不同行業客戶的特有需求提供打包服務,尤其針對市場競爭激烈的零售行業,可按照統一標準及專業的項目管理流程,為客戶快速完成店面的網絡部署,既節省了客戶的總體成本,又確保了網絡技術與安全。在國內,惠普已經幫助許多著名零售商部署、管理其網絡基礎設施,近期惠普承接的一個網絡項目周期橫跨30個月,包括18000個零售點,共涉及2000名工程師進行部署,這意味著在絕大部分中國的農村、國道旁都有惠普的網絡服務和運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