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互聯網,手機實名制的實施難度相對較低且已孕育多時,正值短信整頓的大好時機,手機實名制為何頻頻跳票?
各部委聯手打擊手機淫穢色情信息的行動還余熱未盡,今年2月初,有媒體稱,“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手機實名制終于要來了,政府今年4月份將正式啟動手機實名登記制度,中國聯通集團甚至就此事專門召開會議,要求各地分公司事先做好準備工作,如控制由代理商銷售的號碼等,以保證相關政策出臺后各地能夠順利執行。隨后,工信部和三大運營商都對此消息表示否認,稱目前并沒有接到任何通知。
看來,全面實現手機實名制的時機尚未成熟,若要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還要有一番博弈和醞釀。而現在,擋在手機實名制前面的究竟是什么?實名制是否能成為治理垃圾短信的靈丹妙藥?后手機實名制時代的世界是什么景象?
手機實名“有名無實”
所謂手機實名制,是普通的用戶到運營商或者戶網運營商入網的時候,必須出示自己的身份證,提供自己的有效信息,今后所有用戶在入網時都將按真實身份登記。
其實,早在2005年末,原信息產業部就表示要在2006年把手機實名制作為工作重點之一,當時的手機實名制已然實施在即。然而,時至今日,熱議了多年的手機實名制仍沒有具體的落地時間表。近日,隨著對手機信息管理力度的加大,手機實名制再露端倪。
2009年年末,工信部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進一步深入整治手機淫穢色情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方案提到:手機實名制工作任務的第二階(2010年的1至9月),基礎電信企業要采取各種優惠措施,鼓勵用戶提供有效身份證件等信息進行實名登記和補登記,逐步提高電話用戶實名登記的比例;第三階段(2010年9月至年末),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公安部、國務院新聞辦,加快立法進度,力爭在2010年底前出臺《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為全面實施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工作提供法律依據。
實行手機實名制并非無法可依。《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電信網絡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第6條),并明確不得“以虛假、冒用的身份證件辦理入網手續并使用移動電話”(第59條)。
為何手機實名制之路如此坎坷呢?有業內專家認為,“實名制”本身是個體自由與公共利益長期博弈的結果,是公共管理政策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要讓身份底線成為犯罪的防火墻得有兩個前提——社會必須自覺準備好處理龐大的信息、支付額外成本的能力,公民在社會活動中必須自覺負擔煩瑣的程序成本和退讓個人隱私領地。而這也就是目前手機實名制遇到的最主要問題。
運營商徘徊
作為手機實名制實施的重要主體——電信運營商來說,首先要面對手機實名制所帶來對的其執行力的考驗。而大規模的投入且短期難以實現收益讓運營商少了幾分動力。
其中,用戶數據的建設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目前雖沒有具體的數據,有專家分析,手機非實名登記(預付費)用戶數至少一半。事實上,運營商對于龐大的用戶數,進行實名登記和實名核實的支撐能力有限,在政府相關法律法規不成熟,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標準和審查方式不確定的情況下,靠運營商的一己之力難以承擔。
電信專家陳金橋曾在采訪中表示,運營商需要做好有關準備工作,包括后臺系統的技術改造、營銷渠道的改進、與公安部備案系統的協調等等,這無疑需要企業增加投資。另外,手機實名制將會帶來SP領域的大洗牌,那些以短信群發業務為主的SP在實行手機實名制后將無以為繼。
盡管實行實名制要應對用戶離網、系統改造、營銷模式改造等問題,但是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并不意味著,手機實名制一定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
在跟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里,就存在著機會。FrostSullivan中國區首席顧問王煜全這樣分析:手機實名制有助于運營商對用戶需求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實名制更多的是與后付費結合,這樣就避免了很多不良競爭,而運營商也知道了自己有哪些用戶,并認真地經營這些用戶,從而推出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用戶愛恨交織
手機實名制的另一個參與主體——用戶,實施的困難來自于對其的認同,其中,受到普遍關注的就是隱私和安全問題。
一方面,垃圾短信和手機詐騙的騷擾讓用戶苦不堪言,用戶希望通過實名制來對此類行為有所遏制,另一方面,用戶也擔心手機實名制會以犧牲個人隱私為代價,甚至更加“不安全”。
“假身份證問題由誰來審核?盲目對2億手機用戶進行實名登記,勞民傷財。只要有萬分之一的人使用假身份證取得手機卡,垃圾短信照樣還會滿天飛。重新登記的價值又何在呢?”有網友擔心騙子們都穿上“馬甲”。
“銀行賬戶不是實名制了嗎?利用銀行漏洞的犯罪杜絕了嗎?騙子公然開設銀行賬戶詐騙錢財,一樣很難追查。實名制不是包醫百病的良藥,還是要多考慮下為好?!边€有網友認為,如果每個手機號碼背后都有一個真實的“人”可以方便追查,那“網絡老鼠”要通過撥號器騷擾用戶就很難不被發現。“辦理實名制手續是否便利,也是手機實名制能否迅速推廣的關鍵問題。”陳金橋認為。
贏得用戶的積極支持,獲得用戶的信任,才能在全社會大規模推廣手機實名制。在這方面,相關部門和運營商恐怕要吸取打擊短信“黃段子”的經驗,在完善標準和明確執行者之前,讓用戶從內心接受和支持。
后實名通信時代
實名制的初衷畢竟是保護廣大用戶的公共利益,打擊垃圾短信等非法活動,用戶在這方面與運營商和相關管理部門可以說有著切膚之痛。
在其他領域已經實行的實名制也對手機實名制起到了鋪墊的作用,用戶對手機實名制其實并不抵觸,反而是擔心居多。而這就需要通過立法明確查詢主體、監控查詢過程、公示查詢結果,并且規定不當透露用戶信息的法律責任,把公共利益和私人權益和諧統一起來。
手機實名制盡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畢竟是未來通信的趨勢。它涉及的不僅是打擊垃圾短信問題,在后實名通信時代,手機實名制帶來的商業機會更值得運營商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