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曲周縣的龍燈,源遠流長,它造型獨特,別具一格:舞法多變,出神八化;儀仗豪華,氣勢恢弘,是一項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民間藝術瑰寶。
源遠流長
在古代百戲雜耍中有“魚龍曼延”的節目,后演變為“魚龍之戲”,由藝人扮演,通過機關驅動,在皇宮殿前為帝王演出,入水為比目魚,出水為黃龍。受此啟發,藝人們不斷創新,使龍燈由靜變動,由動而舞,并由單人舞變為多人舞,至此使龍燈舞三者結為一體,形成舞龍燈這一綜合性民間藝術。
曲周龍燈的淵源也應與龍燈舞有關,據《史記·殷本記》記載,“自邯鄲至沙丘,皆為離宮別館,為游樂之所”。曲周位于邯鄲和沙丘(今廣宗縣)之間,當為游樂之地。西漢初年開國功臣酈商封為曲周侯。當時,每逢征戰前,都要舞龍,以祭拜天地,以助軍威。酈商就把這種祭祀儀式帶到了曲周,之后曲周先民逐漸把舞龍和舞龍燈相結合,形成了習俗。在宋朝由于經濟的發展,舞龍燈之風更為盛行,除了在元宵節必演之外,逢遇天旱,為了求龍行雨,也常進行演出。以后歷朝歷代世代傳承,并發揚光大,逐漸成為曲周具有標志性的一項民間藝術,至今人們仍樂此不疲。
造型別具一格
據史料記載,原始的舞龍甚為簡單,人們用秫秸等物造成龍的坯型,然后用布包扎,繪以龍形,由人手執長凳腿舞動。后來聰明而又善于創新的曲周先民,經過一番精心研制和實踐,開創了里程碑式的龍燈制法和舞法,為舞龍燈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先說曲周龍燈的制作方法:開始時先用1厘米寬,3毫米厚的竹篾扎成直徑為50厘米的上百個小圈子,用結實的4條線繩連在一起,各圈間距5厘米,然后再用竹篾扎成8個竹籠作為龍節,每節之間與竹圈相連,間距3米,龍節內置燈,下面用長1 7米,直徑5厘米的木棒作把手,供舞龍人所執,龍頭也由能工巧匠用竹篾扎成。全龍長25。30米。
扎好龍體后,便開始糊龍,龍頭用麻頭紙糊裱,涂以顏色,現多用廣告色或直接用各種高檔彩紙:龍眼過去用豬膀胱制成,現改用500度燈泡代替,龍口內長舌巨牙,龍角下粗上尖,有枝叉,犀利挺拔,與張口怒目的龍頭相匹配,更顯其威猛神勇。龍鱗由麻頭紙剪成,火龍背部的鱗片染成綠色,下部為藍色:水龍上部為藍色,下部為紅色。龍鬃,龍須,龍尾用麻皮編成,染為草綠色,最后用麻頭紙卷成拇指粗的捻子,經牛油炸后,安裝在龍節里,供點燃所用。整條龍造型完成后,其形狀簡單來說頭威武、角尖長,張巨口,齒如鋼,須飄拂,目生光,尾挺拔,鱗飛揚,可用“摯斷金鎖搖玉佩,火龍飛下九天來”的詩句來描繪火龍的威嚴,可用“探身東海龍吸水,行云布雨任我行”來形容水龍的氣勢。水火二龍,相互輝映,傲視萬物,頗具雄霸天地,氣吞八荒,宇宙之中唯我獨尊之氣概。
舞法奇特多變
由于曲周龍燈的龍身是由竹圈撐起的圓形,為舞龍人帶來了方便,提供了用武之地,形成了奇特多變的游龍、鉆龍、滾龍、盤頭、盤尾、狂舞等20多種舞法。游龍是舞龍的序曲,表演開始時,舞龍人手擎巨龍踏著大鼓大鑼大镲轟鳴的節拍跑步入場,由用鐵絲網成的大紅蜘蛛作引導,龍頭緊追蜘蛛,龍身一節牽著一節畫著弧形上下起伏,左沖右突,借以打開場子,鉆龍是舞龍人從龍下鉆過,使游龍伸縮開合滾龍是龍在地面翻滾,人從龍身上跳過i盤頭是舞龍人高高疊起羅漢,龍頭在上,形同仰天長嘯,似欲一飛沖天,回歸太空,盤尾是舞龍人將龍疊成高高的羅漢,龍頭俯地,狀為探身入海吸水之姿。要說舞龍最為精彩的高潮當屬狂舞,此時舞龍人用盡全身之力,左右揮動龍把,使巨龍上下翻飛,左右盤旋,紅蜘蛛與龍口若即若離,欲吞不能,欲棄不舍。二龍對舞時,同戲一珠,稱為“二龍戲珠”:群龍共舞時稱為擺“龍門陣”。舞龍時撤煙火的人不停地把用黃香和火糠配制的煙花撒向空中,形成蘑菇云似的火球,造成火光照天,煙霧繚繞,忽明忽暗的氛圍,此時激越的鑼鼓聲、觀眾的叫好聲、口哨聲匯成強大的聲浪撼天動地,使人們物我兩忘,如入仙境,真可謂“此景本應天上有,人間看罷不羨仙”。
富于想象力的曲周人,別出心裁,為了烘托氣氛,還在舞龍燈隊伍中加進了頗具規模、氣勢恢弘的儀仗隊。儀仗隊中打有玉皇大帝“敕”字令牌的,意思是奉天命而舞龍燈,更顯其威嚴。另外還有眾水族燈保駕護航,有魚燈,蝦燈,蚌燈,螺燈,蟹燈,蛤蟆燈等,多達十幾種,給人一種翻江倒海、水族登岸的感覺。
價值連城
曲周龍燈出現以前,全國各地也有龍燈,但他們的龍燈龍身大多是用布做成,呈扁型,做工較為簡單,形狀也欠威武,舞式僅僅是來回轉圈。曲周龍燈的出現,開創了竹制龍體的先河,填補了圓身紙龍的空白,為全國各地龍燈制作、表演提供了借鑒。對曲周龍燈的深入學習研究,不僅能豐富和發展中國的民間手工技藝,而且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群體舞蹈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曲周龍燈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也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近些年來,農村經濟繁榮,農民富而思樂,舞龍興致更濃,不僅曲周縣城有十余個舞龍隊,而且縣內許多鄉村有演出隊伍,先后被邀請到邢臺、保定、邯鄲、石家莊、山東臨清、河南安陽等地表演,受到廣泛青睞,為活躍城鄉居民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
由于曲周龍燈獨具特色,影響深遠,1983年經北京民族文化宮鑒定,曲周龍燈被確認為漢民族龍燈的代表并在北京展出、收藏。1990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又特邀曲周縣制作新龍一條,作為珍品收藏。2006年元宵節,曲周龍燈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進行了專題播放。2008年10月,曲周龍燈經國家級專家委員會評定,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曲周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籌建曲周龍燈研究組織,重點對曲周龍燈進行挖掘,整理,創新和提高:打算利用現代聲光技術和新型材料進一步改進龍燈的制作,探索新的技法,給龍燈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全力打造龍燈文化,發展龍燈文化產業,建設龍燈文化旅游區,使龍燈成為曲周的文化品牌。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