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公孫,大家應該很熟悉了。文學作品中公孫姓的人物還真不少,像《水滸傳》中的入云龍公孫勝,包公身邊的公孫策。真實歷史中就更多了,中國第一位改革家商鞅(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后來他到泰國被封于商,號商君,才又稱商鞅),唐朝的舞蹈大家公孫大娘等等。
公孫姓源流較廣,源出大類有二:
一、出自春秋時各國諸侯的后裔,以爵號為氏。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據《廣韻》載: “古封公之后,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據《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日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日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公孫姓望族居扶風(今陜西省咸陽東)、高陽。
二、出自姬姓,黃帝軒轅的后裔有公孫氏。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據《路史》載:“神農同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后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后改姬。”
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傳說神農的異父同母的弟弟,“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人以公孫為姓。黃帝軒轅帝曾姓過“公孫”,后來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孫,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數以軒轅為姓。
說起公孫,不得不提到“忠義”二字。倒不是因為“忠義水滸傳”中有入云龍公孫勝,這是文學虛構。歷史上公孫一族。確實用血鐫刻出患義。公孫杵臼,趙朔的門客,生卒年俱不詳,據推測,其主要活動在晉景公時期(前599-前581年)。晉靈公時,武臣屠岸賈與文臣趙盾不和,設計陷害趙盾,在靈公面前指責趙盾為奸臣。趙盾全家300余口因此被滿門抄斬,僅有其子駙馬趙朔與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賈又假傳靈公之命,迫使趙朔自殺。公主被囚禁于府內,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趙家門客程嬰,亦自縊而死。程嬰將嬰兒放在藥箱里,負責看守的將軍韓厥同情趙家,放走程嬰與趙氏孤兒后亦自刎。程嬰攜嬰兒投奔趙盾老友公孫杵臼。此時屠岸賈急欲斬革除根,為搜出孤兒便假傳靈公之命,要將全國半歲以下一月以上的嬰兒殺絕。程嬰與公孫杵臼商議,決定獻出自己親生兒子以保全趙家血脈。后程嬰便向屠岸賈告發公孫杵臼私藏趙氏孤兒,屠岸賈信以為真,派人搜出嬰兒,擲在地上,又刺了幾劍,程嬰見親子慘死,忍痛不語。公孫杵臼大罵屠岸賈后觸階而死。二十年后,趙氏孤兒終成人,并報滅門之仇。這就是傳誦已久的“趙氏孤兒”的故事。公孫杵臼也因深明大義,為后世公孫姓贏得了“忠義堂”的堂號。
商鞅變法是公孫姓氏歷史上一個光輝的節點。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他早年“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宦官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公元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
太子犯法,商鞅日: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66年),太傅公子虔又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雖遭貴族抵制,但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同時,商鞅也是一個著名的軍事家,他在河西之戰中所顯示出的才能就足以證明一切,但是他的軍事才能往往被其卓越的政治才能給掩蓋了。
在古代,孫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孫兩字,也可用來泛指王公貴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貴族的后代以公孫的稱呼為榮,便相延世代成為姓。“公孫”一詞,自古尊榮原因就在于此。《廣韻》上記載:“封公之后,自皆稱公孫。”可知,春秋時期列國諸侯的子孫,被尊稱為公孫。《通志·氏族略》記載:“公孫氏,皆貴者之稱。”可見,后來”公孫”的意義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稱貴胄的子弟為公孫。
(責編:孫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