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劉宗超的關注已有十余年,他詩、書、篆、畫、評兼修,創作和理論的相生相長表現得尤為突出,當代書壇大家沈鵬先生曾謂其書“藝道俱進”。
劉宗超生長于泰山腳下,求學于六朝古都,現任教于河北大學,三地的歷史文化滋養著他和他的藝術創作。他少小就喜讀古文詩詞,一些篇目熟記于心。受清代碑學潮流的影響,他在祖父和父親的指導下,由唐楷上追北魏碑志,尤其對《張猛龍碑》《張玄墓志》用功最勤,臨池不輟,其外祖父收藏的大量古字畫讓少時的他眼界大開。他中學受益于著名教育家汪介培,大學本科期間得到山東省書協副主席于茂陽的悉心指導,研究生階段得到書法耆宿熊任望指點,博士階段師從我國著名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求學期間,他還拜訪了我國當代書法名家啟功、蔣維崧、魏啟后、沈鵬、張海等人,書藝漸長。近年來,他入選“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精英班”,拜師于德高望重的書法大家沈鵬先生,書藝精進。2008年下半年,宗超在日本東京大東文化大學書道學科任客座教授,與日本書法界的優秀人士河野隆、河內利治、新井光風等交流技藝,并應邀于東京成功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為此,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先生揮毫題詞“精騖八極”相勉勵。劉宗超的作品還在東南亞、歐洲的多個國家展出。
劉宗超的書法頗有文氣,這得益于他的學術修養和文化支撐。他對漢代畫像石和漢代書法有專門研究,其學術專著《漢代造型藝術及其精神》《磚石精神——畫像石解讀》,見解獨特,已經受到該領域的廣泛關注。在書法領域,劉宗超是現當代書法史研究的專家,多年來沉浸其中,對百年書史爛熟于心,他的個人學術專著《中國書法現代史》《中國書法現代創變理路之反思》直面當下書法發展現狀,見解獨特,資料翔實,備受關注。近年來他與李一先生合著的《新中國書法史(1949~2009)》,在共和國六十周年大慶之際推出,反響強烈。作為河北大學教授和學科帶頭人,劉宗超在《中國書法》《書法研究》《美術觀察》等國家藝術類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并有多篇被轉載。
劉宗超的書法,作品形態灑脫,剛健開張,具有昂揚俊逸的韻致,整體洋溢著一種灑脫靈動的文氣。他擅長行草書和楷書,其書作主要取法“二王”和宋、明書法,尤其對米芾、黃庭堅、王鐸諸人的書法頗多領悟,加上其早年魏碑書法的底子,這些元素的兼收并蓄使他的書法別具風貌。細加探究可見,他的行草書帶有魏碑筆意和宋明意趣,追求沉著而又痛快之風,扎實而不失靈活。宗超的書法在行書體勢中和諧地運用草書字形,增加了作品的流動感,結構峻拔,有奇逸之氣。他善于使用硬毫長鋒作行書,筆法以中鋒為主兼用側切,筆力勁實。劉宗超的大幅行草書作品《李白梁甫吟》和《蘇軾前后赤壁賦》曾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受到廣泛關注和肯定。劉宗超的楷書尤其是小楷清新剛健,意趣盎然,他有意識把隸書的筆意、魏晉小楷、敦煌經卷等體勢融于一體,以個性揮運,筆力道厚,字體開闔有度,別具感染力。
(責編:劉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