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飛利浦照明“city·
people·light”(簡稱CPL)即“城市· 居民·燈光”創意風暴在中國拉開了帷幕。這場以CPL為主題的論壇,聚集了中國一流的城市規劃師、設計師以及建筑師、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作者紛紛將燈光化作媒介,在城市的建設者與居住者之間形成伙伴式的良性溝通,這也與飛利浦提出的以照明來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訴求達形成一致。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資深可持續建筑專家、聯合國建筑與氣候變化智庫成員、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委員莫爭春先生對于未來城市燈具的設想(左圖下),是一種完全可以由人自主控制,不需要固定的城市燈具。不僅滿足了城市的燈光需求,也在建立人性化城市和形象城市的過程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直屬的孟建民建筑研究所建筑創作中心設計總監廉大鵬先生則從另一個側面傳遞了人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像螢火蟲一樣飛來飛去的燈具,給行走的人們一種夜晚的光亮與安寧。它還像晴雨表一樣,能把每個人的不同心情表現出來。
形象城市的建立,其實深層體現的是人文城市與和諧城市的并立,對于飛利浦CPL的理念而言,讓城市在特別的燈光設計中表現出獨有的魅力,以便為人類提供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才是形象城市的宗旨。
飛利浦CPL理念的另一大主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和諧都市。未來城市的發展,面臨著環境、資源、人口等因素的制約,尤其是中國,可持續的關鍵在于城市發展過程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
英國(上海)藍道建筑規劃公司設計總監馮凡先生的設計則另辟蹊徑,通過對于路面本身的設計,把路面分為了三層:第一層是瀝青,能夠充分吸收太陽能;第二層是蓄熱層;最里面是一個熱電轉換層——白天吸光,晚上放電。日光夜用就能徹底解決道路用電,具備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CCDI中建國際設計公司的設計師程昀女士更多思考的是地下通道的安全性問題(左圖上)。程昀認為,白天可以采用一些太陽能技術,在地上地下設計一種圓形的光洞,利用一些設備儲存和轉換,而到了夜間,地下通道路面便可以把白天儲存的光散發出來,不僅讓地下通道明亮,而且可以使路面營造出燈光的效果,也節約了路面光的使用。
此次CPL創意風暴,為飛利浦用燈光建設宜居城市的理念提供了想象的翅膀。以人為本,用燈光輕松改善人們的生活,反映出一個更關注使用者需求和感受的全新飛利浦形象正在逐步清晰。在建設宜居城市的過程中,以照明為核心,建立多方的合作伙伴關系,也成為這種新形象的另一層內容。這些努力,都將讓城市在時間的浮光掠影中,散發出迷人的光彩,凝固出一個個永恒的瞬間。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