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問題是關系民生的公益性事業。古往今來,沒有不排放垃圾的人。它不僅關系到環境問題,居民的生存質量,也關系到城市的發展和資源經濟問題。北京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2009年4月28日,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同時,在市人大、市政協及市民等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和熱情支持下,北京市的垃圾管理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悄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變化。全球公認的垃圾管理進入現代化的兩個重要標志是:垃圾對策前移和綜合管理。以此為衡量標準,北京的垃圾管理工作起步邁向現代化。
變化一:垃圾管理對策前移
從被動接受垃圾、“末端處理、日產日清”這樣一個指導思想,逐步轉化為工作重心前移到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方面,其目的是追求資源和環境的雙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要求,垃圾的管理對策,包括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減少垃圾的產生和將其轉化為新的資源,作為垃圾對策的首選方針,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實現,如限制包裝、凈菜進城、廢品回收、舊貨貿易、垃圾分類等等。與其承受巨額投資建設垃圾處理場,而且長期背負運營負擔,不如少產生垃圾。這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根本之道。2009年以來,北京市已開展了包括餐廚垃圾、園林垃圾、建筑垃圾、電子垃圾、醫療垃圾分類工作,并采取了相應的后續加工和利用手段,城八區垃圾產生總量首次出現零(負)增長的情況。目前,全市已經在黨政機關、學校、公園、大型商場、賓館飯店、居住小區等八類100個單位開展垃圾“零廢棄”管理試點,鼓勵市民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市民的環境素養,減少垃圾排放。
變化二:綜合管理
垃圾問題處在社會物流的最末端,它不僅需要對策前移,延伸到資源開發、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而且需要各部門的相互配合才能實現。比如:凈菜進城,目前由農口負責,他們正在積極采取措施,擴大凈菜進城銷售渠道,限制、減少毛菜供應。再如廢品回收,由市發改委和商務局負責,一年多來,他們做了大量工作,在城八區新建再生資源回收站點300個,完成13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年回收廢舊物資達到400多萬噸。組織了專業回收隊伍,實現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同時,確定每月最后一個星期六為“全市再生資源收集日”,開展網上預約回收,并公布電話和可回收物品。依據新頒布的《國家循環經濟促進法》的要求,市發改委和商務部門正在積極籌劃限制包裝的實施措施。國務院辦公廳2008年下發了《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即“限塑令”,在北京得到很好的落實推進,據監測,垃圾中的塑料袋含量大為減少。舊貨交易日益活躍,跳蚤市場、網上易貨(交易)越來越普遍。垃圾分類工作由過去的“擺樣子”逐步轉化為居民分類,分別運輸,分別加工、處理。各部門在市委市政府《意見》的指導下,密切配合,在分管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一定成績,對減輕垃圾處理的末端壓力,已現良好開端,這就是國際上提倡的“綜合管理”。
變化三:產業化
傳統的垃圾處理是政府事業性管理,而且具有壟斷經營的特征,因而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不易調動積極性,難以提高垃圾處理效果。在此背景下,21世紀初垃圾處理產業化逐步展開。垃圾清掃和收運服務、垃圾處理的設施建設和運營形成一個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強了產業的競爭機制,提高了作業效率和服務水平,城鄉居民生活環境有了大的改善。
在北京,不僅原先作為事業單位的環衛作業隊伍改制成企業,市區兩級分別成立了環衛集團和環衛服務保潔中心等國有企業,大量的社會企業也進入了垃圾處理領域,開始投資、競標、研發、作業等工作。但是,管理者已經密切注意到,企業是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的,為了確保作業質量,造福于民,不形成二次污染,必須加強監管。制定工作規范和監督處罰制度正在有序開展,如垃圾填埋場必須按規范作業,包括及時蓋土、壓實、導排氣體集中利用,導排污水及時處理,杜絕臭氣超標。關于垃圾焚燒廠的作業規范,實時監測,作業人員考核、培訓、持證上崗,向公眾公布檢測數據等等制度都在研究落實中。
變化四:社會化
根據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實際工作中的體會,垃圾管理的社會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一年來,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企業、市民都在史無前例地關注垃圾問題,而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溝通,包括政府的新聞發布制度、深入社區征求周邊居民的意見、公示環境影響評價等等工作也在有序開展,目的是形成政府、企業、公眾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來解決困擾北京市日益緊迫的垃圾問題。包括2009年以來部分居民反對垃圾焚燒處理或填埋場臭氣擾民。公眾關注環境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其目標是一致的,就是保護環境,防止污染。政府對此表示理解、歡迎,并積極整改。在垃圾管理上政府主管部門也正在探索與市民有效溝通和互動的機制。
變化五:城鄉統籌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農村垃圾甚至沒有明確一個政府主管部門,都是傳統的做法——“房前屋后、村前村后,找個坑一埋”,嚴重污染了地下水。而農村飲用水又是以井水為主,直接威脅到農民飲水安全問題。加之對土壤的毒化和生物性污染,對農村環境和農民健康形成威脅。自2009年國務院政府機構改革以來,中央和北京市都明確了農村垃圾問題的主管部門。在前兩年試點的基礎上,一年來,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推廣城鄉統籌的垃圾管理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門頭溝區王平鎮試點為開端,如今,房山區韓村河鎮、河北鎮,平谷區熊兒寨鄉、馬昌營鎮……京郊已有6個鄉鎮推行了垃圾源頭分類,實現了垃圾管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2009年,北京市在92個鄉鎮1700多個村莊推廣垃圾源頭分類管理,占全市村莊的50%左右;2010年,京郊所有的村莊,將全部實現垃圾源頭分類管理。開展這項工作,不僅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和居住條件,而且有力地支持了農村經濟包括民俗旅游事業的發展,得到區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當地農民的普遍歡迎、配合。至今,多數郊區縣已形成戶集、村收、鄉(鎮)運輸和區縣處理的管理格局。
盡管在垃圾管理上北京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欣喜的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意見》的推動下,北京的垃圾管理工作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
(責任編輯:文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