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1月6日,ULI(國際城市土地學會, Urban Land Institute)在美國舊金山年會上公布2009年全球杰出設計與開發全球獎。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及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主持設計的廣東中山岐江公園再獲殊榮。ULI全球杰出獎被認為是國際城市建設與地產開發領域的最高榮譽,以最權威、全面和最嚴格的遴選而著稱。這是目前為止中國第一次獲得這一獎項。2009年全世界共有五個建設項目獲獎。這是岐江公園經過近十年風雨檢驗、經過多位國際評委現場實查后,給設計師和城市建設及管理者的最高肯定。廣東中山岐江公園被認為是當代中國景觀設計之里程碑,并在工業綜合用地利用中具有開創意義。
人們所追求“文化”,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而當需要建筑師或景觀設計師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將其具體化的時候,往往習慣于把眼光投向城市的歷史。城市的歷史文化當然是值得珍惜、留戀和尊重。因此設計師們常常需要挖地三尺,需要翻閱那積著塵土的線裝本,需要從博物館中尋求靈感與參照,找到延續文脈的邏輯。為此,現代城市有了眾多仿古建筑和景觀。或者,把眼光投向異域,投向古希臘、古羅馬,投向歐洲的巴洛克、美國的新古典主義。因此,也有了大江南北城市中的歐陸之風。
文化與美,作為設計師的追求都無可厚非。中山歧江公園是一個現代景觀設計的實驗,他所要體現的是腳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為生活和作為城市記憶、哪怕是昨天的記憶。岐江公園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區,園址原為粵中造船廠舊址,總面積11公頃,其中水面3.6公頃,水面與岐江河相聯通。場內遺留了不少造船廠房及機器設備,包括龍門吊、鐵軌、變壓器等等。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改革開放的九十年代后期。作為工廠,它不足稱道。但幾十年間,粵中船廠歷經新中國工業化進程艱辛而富有意義的歷史滄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艱苦的創業歷程,也沉淀為真實并且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而在當今轟轟烈烈的城市建設高潮中,這種記憶是稍縱即逝的,由于其中所摻雜的極端的現象,甚至就連親身經歷過的人們也會懷疑其真實性,更不用說他們的后代們。
中山歧江公園設計所要表現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美。這不是一種背叛,而是設計師的一種理解,一種對人自我的理解,對人生價值和人性的認識;一種對文化的理解,對這一人類社會群體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世界的認識;一種對自然的理解,對作為人及其整體的存在基礎和背景的認識。
中山歧江公園設計的特點,可以從設計方法及其所表達的含義等方面來認識。
設計揭示人性與自然之美
從方法上,設計曾面臨了三個設計思路上的誘惑:第一大誘惑是借用地方古典園林風格,即嶺南園林的設計方法,這是方案之初許多專家所推介和崇尚的。優越的臨江及含湖環境、豐富的嶺南植物以及中山市已有的園藝和工藝技術,加上資金上的保證,為創造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典園林創造了條件。
第二大誘惑是設計一個西方古典幾何式園林,其理由也相當充分。首先中山作為一個華僑城市,近百年來,受到南洋建筑風格的影響。其次,近年來的城市景觀建設也特別注重園藝和工藝之美。再者,歐陸風格廣泛獲得接納,在此設計一個強調工藝與園藝及幾何圖案之美的觀賞性景觀,也不失為一條頗受歡迎的途徑。
第三大誘惑是借用現代西方環境主義、生態恢復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Rchard Hagg 的美國西雅圖煉油廠公園和Peter Latz的德國Ruhr鋼鐵城景觀公園,這兩者都強調了廢棄工業設施的生態恢復和再利用,而成為具有引領現代景觀設計思潮的作品。坦誠地講,這一誘惑是最大的,而且整個設計也貫穿了生態恢復和廢舊再利用的思想,其中的許多方法也借鑒到本設計中來了。
歧江公園的個性正是在與以上三種設計思路的不同和相同中體現出來的。與嶺南園林相比,歧江公園徹底拋棄了園無直路、小橋流水和注重園藝及傳統的亭臺樓閣的傳統手法,代之以直線形的便捷步道,遵從兩點最近距離,充分提煉和應用工業化的線條和肌理。與西方巴洛克及新古典的西式景觀相比,歧江公園不追求形式的圖案之美,而是體現了一種經濟與高效原則下形成的“亂”,包括直線步道的蜘蛛網狀結構,“亂”的鋪裝以及空間、路網、綠化之間的自由,卻基于經濟規則的穿插。與環境主義及生態恢復相比,歧江公園借鑒了其對工業設施及自然的態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同時,與之不同的是,歧江公園的設計強調了新的設計。并通過新設計來強化場地及景觀作為特定文化載體的意義,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視覺與空間傳遞足下之美
歧江公園的景觀設計通過視覺與空間的體驗傳達三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足下的文化。即一個普通造船廠所注釋的那片土地上、那個時代、那群人的文化。除了保留諸如煙囪、龍門吊、廠棚等這些文化的載體外,還通過新的設計把設計師對這種文化的感覺通過新的形式傳達給造訪者,如被稱為靜思空間的紅盒子、以及剪破盒子的直線道路;生銹的鑄鐵鋪裝,等等。
二是野草之美。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設計而美。在不同的生境條件下,用水生、濕生、旱生鄉土植物——那些被農人們踐踏、鄙視的野草,來傳達新時代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并以此喚起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培育環境倫理。
三是人性之真。小時穿越鐵軌時的快感,在這里變為一種沒有危險的游戲,使冒險、挑戰和尋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對水的向往、對空間的探幽天性,都通過親水棧橋和平地涌泉、樹籬方格網的設計而得以充分體現。
廣州中山歧江公園,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因為平常而將逝去的文化;追求時間的美,工業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這些含義都試圖通過一種新的形式來表達。這些形式與傳統中國園林或西方古典景觀設計很不同,而更多地吸取了現代西方景觀設計特別是城市更新和生態恢復的手法。
(攝影:俞孔堅曹揚)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