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古地圖展出 中國被標為世界中心
據美國《西雅圖時報》近日報道,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400多年繪制的一幅地圖日前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展出。
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16世紀末第一位訪問中國北京的西方人。他還將西方科學引入中國,并且遵照中國當時明朝萬歷皇帝的吩咐,于1602年繪制了這張大地圖。利瑪竇的地圖是首張用中文展示美洲的地圖,而且中國被標示為世界的中心。
美國國會圖書館副館長迪安娜·馬庫姆說,利瑪竇的地圖是地圖史上最重要的地圖之一。國會圖書館將制作這張地圖的數碼版,并傳到網絡上,供學者們研究。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幅地圖代表著東西方第一次重要意義上的聯系,它也是東西方商業交流的催化劑。
(摘自上海檔案信息網)
清代“大學文憑”四川露面
近日,一張保存完好的清代咸豐年間的監照——也就是當時的“大學畢業證書”,在四川客家文化論壇暨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紀念活動上亮相。隨著這份監照同時亮相的還有一份戶部執照,證明這份監照的主人當年是花了88兩白銀才獲得了“大學畢業證書”。
據史料記載,清咸豐年間,“捐監”較為泛濫,買個文憑的價格大約是88兩白銀。按照現在的白銀價格計算,買一張這樣的“畢業證”大約要3000多元。
“由于客家文化在歷史記錄中并沒有太多的正史,所以這些來自民間的文物和文獻對于客家文化的研究有幫助。”四川省社科院移民與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世松教授說,這次展出的文物都是從民間收集而來,共有100多件,其中包括清末最早的四川地圖、清代客家人遷徙四川時購買的地契等。
(摘自上海檔案信息網)
檔案工作健康發展 社會公眾普遍滿意
近日,青龍滿族自治縣檔案局在全縣范圍內進行了檔案行政執法檢查。結果顯示,全縣檔案工作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各單位領導重視檔案工作,加大檔案投入,檔案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普遍建立健全了檔案管理制度,管理水平日益提高,依法管理檔案的能力得到增強。檔案資源整合得到全面發展,民生檔案及特色檔案資源進一步充實。加強了檔案信息化建設,檔案安全保密及應急預案的措施進一步強化。不斷豐富服務內涵,拓展服務領域,提供檔案工作優質服務。社會公眾對檔案服務的滿意度越來越高。
(青龍滿族自治縣檔案局劉玉成)
冀州市檔案局確立檔案工作新思路
近日,冀州市檔案局提出了“兩突破、三推進、四提高”工作思路。“兩突破”:一是在館藏量上有新突破;二是在村級建檔上有新突破,以點帶面,全面鋪開。“三推進”:一是推進家庭建檔工作,以城市家庭建檔為重點,向村戶建檔延伸;二是推進檔案數字化建設;三是推進加大檔案執法力度。“四提高”:一是提高檔案館資源的有效利用,圍繞“三年大變樣”“水市湖城”建設這一中心工作,為政府提供有價值參考資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拓展為三農服務的途徑;二是提高檔案培訓質量,利用培訓班、電視講座、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提升檔案員素質;三是提高檔案規范性管理水平,抓好基礎性工作,使之規范化、標準化;四是提高檔案宣傳水平。
(冀州市檔案局王玉玲)
努力建好檔案服務平臺,服務廣大人民群眾
鹿泉市檔案局始終將如何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入手,對原有鹿泉檔案信息網進行了改造升級,改版后的網站新增加了工作動態、圖片新聞、法律法規、政務公開、查檔指南、開放檔案、公開信息目錄等熱點欄目,并及時進行了更新數據和內容,拓展網站服務功能,暢通鹿泉檔案信息網絡平臺運行渠道,進一步提高了網站點擊率,更好的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鹿泉市檔案局)
唐山市豐潤區檔案局對中層干部采取結對跟蹤培養模式
唐山市豐潤區檔案局為使新上崗的中層干部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盡快適應新角色,局4名班子成員與新上崗的4名中層干部實行“一對一”結對跟蹤培養模式,重點是帶工作,帶作風,帶廉政。一是簽定責任,落實承諾。二是多壓擔子,觀察應變。三是鼓勵創新,推行亮點。四是平時工作,定期匯報。五是難點工作,強化身教。六是每月總結,注重實效。此措施不僅使班子成員“打鐵先得自身硬”,處處約束自己,起到表率作用,得到有效的監督,同時也幫助走上新崗位的干部盡快成長,帶出一支有過硬本領,特別能戰斗的隊伍。
(唐山市豐潤區檔案局李德艷 王琴)
興隆縣檔案局下鄉檢查指導村史編寫工作
近日,興隆縣檔案局結合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的開展,加強檔案工作,特別是民生檔案工作,研究制定了村級檔案規范化標準化認定,對興隆縣290個行政村逐年逐步實施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即省三級標準)。其標準化的主要條件就是村史的編寫,為編寫規范,興隆縣檔案局研究編寫提綱,統一規范,統一管理,并且組成檢查小組,對重點村進行檢查指導,對他們提出了具體要求,對編寫好的村在全縣推廣,為早日在全縣全面推開此項工作奠定了基礎。
(興隆縣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