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情境復現;教
學情境;語言;圖片;教學
手段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55—01
歷史學科以其內容廣博、思想性強而成為中學階段學生的必修課之一。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教材內容的缺陷和教師授課方法、手段的滯后,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高。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會起到良好的作用。
那么,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組織情境復現式教學呢?
一、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情感復現歷史情境
歷史是一幅豐富漫長的畫卷,它已經逝去,不可能重演。正是這一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學主要是以語言來傳遞知識。而語言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教學的關鍵在于語言的質量,即“講”的藝術。不可否認,隨意性的語言和精心設計的語言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有經驗的歷史教師非常注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歷史場面,使學生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撥動學生的心弦,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
趣,從而牢固掌握歷史知識。
二、運用教材的插圖、歷史圖片、模型等直觀教材創設情境
由于歷史本身的原因,使已成為過去的歷史不可能以本來的面目原封不動地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學生希望知道的是活動的、運動的歷史,但卻不能看到活的、運動的歷史本身,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各種手段,使學生感知歷史,達到科學的再造想象。而教材中的插圖、歷史圖片、模型等直觀材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最簡單的手段。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是當今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它包括幻燈片、電影、投影儀、錄音機、電子計算機等設備。由于它反映的內容視聽并舉,圖文并茂,傳播的信息形象逼真,表現事物的主要局部特征,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聽器官。所以,因它而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一定優于口述。如果再加上教師精心配制的旁白、解說詞,就可以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的”或“近似的”展現在學生面前。
情境復現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教師在實際運用中必須運用得當,決不能生搬硬套,否則不僅無益于教學,反而會阻礙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教師在組織情境復現式教學時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1.要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分別創設所需要的情境。由于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所要完成的任務不同,而不同的教學情境作用不同,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確定并設置不同的情境。如以激發學生認識活動為目的時創設智力情境;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提高能力為目標時創設身臨其境的操作情境;以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為目標時則應創設良好的社會情境和情感情境。
2.要根據不同的教學條件和環境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由于地區間的經濟條件和教育水平不同,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的差距客觀存在。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自己所具備的教學條件采取不同的方法創設情境。如在教育條件好的地方,教師可利用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而在教育條件比較落后的偏遠地區,教師則應盡可能多地用語言描述來創設情境。當然,不同的情境產生的效果不同,但如果運用合理的話,也會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3.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年齡特征創設情境。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能力水平不同,而且思維心理特點也各有差異,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同一事物產生的興趣和尋求的情境也各有不同。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具有明顯的好奇心,喜歡聽生動的故事。教學中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穿插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引他們進入故事情境,這對激發他們的興趣很有好處;而高中生由于心理上的日益成熟和思維能力的較快發展,他們不滿足一般的歷史過程和歷史現象,而是渴望了解事物的本質。這就要求教師要巧設問題情境,或組織課堂討論進行思維訓練,可以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又訓練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4.組織情境復現式教學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來。在講課前,指導學生預習,就課本中的某些內容(如人物事跡、科技成就等),事先布置作業,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收集資料。在講課時,由學生講解這項內容。通過活動創設情境,就是引導學生“扮演”教材中人物的角色,通過表演、演講、辯論等方式再現歷史情境;或者組織學生考察古跡、編寫歷史小報等方式理解教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