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課改;文言文教學;默讀;
誦讀;解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3(A)—0036—01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與語感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鑒賞與表達交流的過程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不斷增強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使其從中體會文言文蘊涵的民族精神,學會用現代社會觀念審視古代文學作品,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與價值體系,進而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摒棄條分縷析的教學模式,以創新思維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閱讀過程中樂于學習、樂于發現、樂于思考,促使其懷著飽滿的熱情、獵奇的心理、審慎的態度步入文言文學習的殿堂。
一、在預讀或自我感知文句階段默念通讀
課堂教學一旦離開了探索與研究,學生就會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其效果不言而喻。只有把自主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避免“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才會使學生有所收獲。所以,倡導“自讀——質疑——討論”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這種模式要求教帥要在教學中充分突出學生自主學習這個中心,讓學生自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解決問題。當然,學生自讀不是盲目的自讀,而是有針對性的閱讀,是教師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重點閱讀,或是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疑難問題。自讀、質疑的過程是學生探索、研究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是學生通過探索、研究形成結論的過程。只有科學操作、靈活運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針對“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東”與“西”是否可以理解為名詞作狀語?許多參考資料上都認為這兩個詞是名詞作狀語,課文注釋為“在東邊使鄭國成為他的邊境,往西擴大邊界”,這也有視它們為名詞作狀語的傾向。在深入討論、探究該句的內部結構后,筆者與學生共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前一個“封”是名詞作動詞,可解釋為把鄭國當作邊境,“東”放在動詞之前,理解為名詞作狀語;但在“又欲肆其西封”中,“西”處在動詞之后,名詞之前,把“西”也理解為名詞作狀語,理由不充分。這里的“西”應該是名詞修飾中心語,充當定語,“西”不存在活用現象。所以,通過探究、討論和反復琢磨,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能力,擴大了思維層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反復誦讀
誦讀(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凡讀書,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訓學齋規》)因此,只有反復誦讀方能“破其卷而取其神”。朗讀時,除要求學生讀出輕重緩急和節奏語氣外,還要讓學生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認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標識句子的結構與前后句的分界,這樣才能獲得識記達意的效果。
三、按照文章閱讀規律和方法解讀
文言文是一門“半外語型”的語言類課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的發展,文言文中許多字、詞、句的組合搭配及其意義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差異。但是,語言的積累不是對課文簡單、隨意的“肢解”,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對文章語言在探究、分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言意識、語境意識,使其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詞義的異同,能夠根據語境合理推斷詞義。當然,教師還要不斷引導學生從文化與思想的層面解讀文本,讓學生汲取文言文的精神營養。如學習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惡論”與“勸學”的關系,莊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古代知識分子“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對立統一,魏晉人士的生死觀,等等,都能提高學生的文言意識。除此以外,品味鑒賞古人的為文之妙也相當重要。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讀懂就行”的低級層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古人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敘述描寫、人物刻畫等方面的方法,這有助于學生學習借鑒,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寫作能力。
教無定式,學無定法。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把握、調整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方能使學生在優美的古代文學作品的海洋中遨游,學習祖國傳統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