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化管理體系構建了一個安全、嚴密、有效的質量監控網絡,從而實現了農產品安全源頭控制。河東區作為臨沂市區域化管理體系試點區,結合本地實際,借鑒安丘經驗,采取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業化學投入品封閉式配送管理、整合檢驗檢測資源、完善質量安全檢測監控體系、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聯合協作等措施,建立了完善的區域化管理體系,為從源頭控制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保障。試點取得圓滿成功,2009年已在臨沂市各縣區全面推廣。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源頭控制
中圖分類號:S38(25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2-0099-04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頻發,“蘇丹紅”事件、“孔雀石綠”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舉國震驚。中國食品在國外受到嚴格檢查,大批食品遭受退貨、甚至銷毀處理,給我國食品行業帶來嚴峻考驗。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說明我國目前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原因,一是標準化、規模化程度低,不能統一控制產品質量;二是農藥、獸藥濫用,擅自違規使用禁用藥物或不按停藥期使用藥物,導致食品安全質量隱患。三是多部門各自管理,沒有形成嚴密監控網絡。四是守法、誠信意識淡薄,不按標準規程操作,缺少有效監管。區域化管理體系可構建一個安全、嚴密、有效的質量監控網絡,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食品安全的源頭控制,保證食品質量安全。
2007年山東省安丘市在全國率先提出“政府引導、企業帶動、部門聯動、全民行動”的“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1],取得了很好效果,安丘市的區域化管理體系迅速在全國推廣開來。2008年根據臨沂市政府部署,區域化管理體系在臨沂市河東區率先開展推廣試點。
臨沂市河東區位于美麗的沂水河畔,面積608 km2,耕地3.8×104 hm2,人口52萬,是山東省著名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520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08個,其中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6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29家,區級50家。建設標準化優質農產品基地6 666.7 hm2,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基地4 000 hm2。享有“中國脫水蔬菜加工城”、“中國蓮藕之鄉”、“山東海棠之鄉”、“山東省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區)”等稱號。
河東區是農業大區,農產品加工業發達,區委、區政府對區域化管理體系試點工作非常重視,結合本地實際,借鑒安丘經驗,初步形成了地方政府主導、檢驗檢疫指導、部門聯動、龍頭帶動、全民行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轉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截至目前,河東區優質農產品區域化管理基地面積達到4 333.3 hm2,其中高標準有機農業示范基地26.7 hm2;建成標準化種植基地12個,面積5 333.3 hm2,標準化養殖小區145個,全部實施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
1 區域化管理體系內涵
區域化管理體系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體系,構筑三道防線” [3]。“一個體系”是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覆蓋整個食物鏈各環節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三道防線”是在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礎上,采取三項具體控制措施。一是對區域內的種、養殖基地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加強食品原料的源頭控制,構筑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二是對區域內的食品加工企業實施巡回監督,加強食品生產加工過程的安全衛生控制,構筑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線;三是通過殘留監控計劃的實施以及企業和區域實驗室的檢測把關,掌握食品安全風險的動態信息,及時采取風險控制措施,構筑食品安全的第三道防線[4]。
2 區域化管理體系建設
2.1 整合土地資源,加快區域化管理體系基地建設
通過依法、自愿、有償、有序地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可以使土地逐步向種田能手、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原料基地集中,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種植養殖區域化、規模化,為搞好區域化管理創造條件。
2.1.1 集中土地資源 河東區雖是一個農業大區,但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規模較小,農產品以農戶生產為主,生產率和農產品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為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區政府下發了《河東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施辦法》,成立了河東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各鄉鎮(街道)成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村級成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站,建立完善了區、鄉、村三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結合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大力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根據各鄉、鎮、街道區域種植習慣,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采取多種流轉方式把農戶手中分散的土地資源集中起來,建設規模化種植、養殖基地。
2.1.2 引導龍頭企業建設基地 積極鼓勵龍頭企業在完成資本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轉包、出租、入股等多種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出口創匯農產品自屬基地。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明確種植面積、品種和收購價格,形成穩定的產品購銷關系,保護企業和種植戶的利益,調動農民擴大生產的積極性。如河東賽博特食品有限公司以每666.7m2 1 000元的價格從300多戶農民手中轉包土地133.3 hm2,建立了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2.1.3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充分利用國家及省、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嚴格執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項目管理有關規定,將項目開發與農業標準化生產相結合,建立標準化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如臨沂同德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利用國家農業開發項目,投資300多萬元在鄭旺鎮建立了333.3 hm2有機蔬菜基地,形成了產業基地規模化、管理技術標準化的良好運營機制。
2.1.4 鼓勵農業發展公司建設基地 農業發展公司即由種植(養殖)大戶注冊的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公司,鼓勵其發揮紐帶和中心作用,從農民手中流轉出土地建立農產品基地,與農戶簽定種植合同,并向農戶提供種植技術、優質種子及農藥、化肥等。如湯頭街道豐達源農業開發公司以每666.7m2 800元的價格流轉出133.3 hm2土地建立了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專門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原料。
2.2 農業化學投入品經營使用與監督管理
加強對農業化學投入品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是區域化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嚴禁使用不合格的農業化學投入品,取締不規范的經營行為,依法治理經營高殘留劇毒農藥、違禁獸藥(添加劑)和濫用農藥的行為。
2.2.1 建立封閉式的農業化學投入品配送體系和農業化學品監管體系 河東區高度重視農業化學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對其實行統一管理,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一方面在全區范圍內實行農(獸)藥、化肥生產銷售企業準入和等級制度,另一方面結合供銷社“一個網絡兩個平臺”建設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逐級配套建設農資配送中心。區里組建農(獸)藥、化肥配送中心,各鄉鎮(街道)設立二級配送中心,重點村、居和基地設立直供點,形成區、鄉、村一體的農資經營網絡。目前全區已建成區級農藥、獸藥配送中心各1處,鄉級農藥、獸藥配送中心各10處,確定9家化肥、農藥批發企業,負責化學投入品的批發供應。
2.2.2 開展農業化學投入品專項檢查 本著“嚴打開路、封閉運行、規范使用”的原則,加大農資市場清理力度。組織農業、畜牧、質檢、工商等職能部門,對全區195家農資經營單位、6家飼料廠和60多家農藥(飼料)經銷點進行專項治理,徹底清理整頓無證經營、以次充好和非法經營劇毒、高殘留農藥現象。
2.2.3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在全區農業化學投入品經營單位推廣農業化學投入品購買、保管、發放和領用臺帳等管理制度,健全獸藥、飼料臺帳及購銷合同,做到有據可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2.3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
2.3.1 整合檢驗檢測資源,建立質量安全檢測監控體系 區財政投資148萬元添置了職能部門的檢測設備,提高了監測能力;各區域化管理基地配備有速測儀等檢測設備;鼓勵企業采取自建或聯合組建的方式,建立企業監測中心和質量檢測機構。今年,省級龍頭企業大林集團投資1 000多萬元,從美國、日本進口高精密食品質量安全檢測裝置,能夠對幾十種農殘及生化指標實施精確檢測。同時進一步整合企業、市場和農業、畜牧、工商、質檢及檢疫等部門的資源,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形成整體網絡,實現資源共享。
2.3.2 健全檢測監控檔案 嚴格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建立管理檔案,強化農產品生產、加工等各環節的監管,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基地選擇、生產管理、運輸加工、包裝儲存等各環節都建立檔案,使企業的生產、加工、流通全部納入標準化管理軌道。
3 區域化管理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由于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繁多,存在相互交叉、重復、空白甚至沖突的現象,機構重疊、交叉,缺乏協調機制。這種多頭監管容易出現一些監管的“真空地帶”,出現問題,互相推諉[5]。監管和處罰不力也是食品安全事故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區域化管理體系的重要特點是政府主導,各職能部門聯合協作,從而保障了各項措施的落實到位。
3.1 強化組織領導河東區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區域化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簡稱“農安辦”成員由市檢驗檢疫局、區農業局、水務局、畜牧局等部門人員組成,明確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制訂了具體工作實施方案。各鄉鎮、街道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安排部署,建立了以鄉鎮(街道)為功能區域、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基本單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網絡,形成了區、鄉兩級共同推進的工作協調機制。
3.2 政策支持區政府先后制定實施了《河東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考核辦法》、《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實施方案》、《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工作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具體指導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和出口農產品區域化管理工作的開展。同時,區財政拿出50萬元,設立優質農產品區域化管理基地專項發展基金,扶持標準化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
3.3 加強農民培訓河東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3.7%,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6],實施區域化管理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把傳統農民培訓成適應現代農業需要的新型農民是實施區域化管理的基礎。近年來,為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區域化管理積極性,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河東區以通過新型農民教育培訓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為重點,以農業教育培訓機構、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支撐,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區域化管理體系的試點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促進了區域化管理試點的順利推進。
3.4 督查考核區委常委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工作進行專項督查,建立周調度制度,將其納入區委、區政府對鄉鎮、街道年終綜合考核機制。區“農安辦”每月向區督查考核辦公室匯報農產品基地工作開展情況。同時,區級領導班子包鄉鎮、鄉鎮班子包區域化基地建設,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目標責任制,保障了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通過試點,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控、預警和評估控制體系,實現對整個行政區域的統一管理,全面提升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了全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河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試點的圓滿成功及全市范圍的推廣,有力證實了區域化管理體系是一個有效的食品安全源頭控制體系。
參 考 文 獻:
[1] 張曉明,張新華,高星南,等.淺析植保工作在“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中的作用[J].農技服務,2009,26(2):159-160.
[2] 劉占仁.加快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徑[J]. 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0(2):1-6.
[3] 姜宗亮.食品安全區域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檢驗檢疫,2008,5:24-26.
[4] 劉艷平.淺談食品安全的區域化管理[J].學問#8226;科教探索,2008,24(18):176.
[5] 黃 夏,陳智理.我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廣西輕工業,2009,4:24-25.
[6] 高淑真,潘運國,閆 童,等. 談臨沂市河東區培養新型農民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