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農業經濟走的是一條傳統的粗放型增長的道路,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增長潛能已逼近其極限。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其原因,得出走農業循環經濟的道路是我國農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提出了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農業科學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2-0112-04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又長期存在著資本驅動型、資源消耗型的特點,經濟增長與資源保障、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因此,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尋求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最小的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走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已迫在眉睫。
1 農業循環經濟的概念與內涵
1.1 農業循環經濟的概念
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系統,充分利用當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在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排放量,構建農業生產體系內部的物質和能量閉路循環,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贏,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
1.2 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
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1) 農業循環經濟基于生態農業,立足于大農業,按照植物生產-動物消費-微生物分解的自然生態原理運行。它按照生態學基本原理,使農業生產系統和諧地融入自然生態系統,實現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和永續發展,其本質也是生態經濟;(2)農業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節約農業資源和“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再生閉路循環利用為特征,以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為目標,從而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雙贏的經濟形態;(3)農業循環經濟必須依托現代高科技成果和手段,以現代科技為支撐;(4)農業循環經濟離不開合理的農業產業化體系,是以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為載體。因此,農業循環經濟符合農業科學發展的要求。
2 我國農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
2.1 我國農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2.1.1 農業生產條件薄弱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耕地總體質量不高,耕地面積因自然環境變化及人為因素正在逐年減少。我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水資源短缺將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2.1.2 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生產效率低下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仍實行以農戶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人力以及傳統的耕作習慣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導地位,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不夠,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農業生產效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2.1.3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我國在加快經濟增長的同時,并未將環境保護放到戰略的高度,在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遇到沖突時,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污染物排放控制不利,導致農村環境惡化。與此同時,農民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使許多有害、有毒物質進入水、土生態系統,造成土壤質量退化,農產品質量不安全因素增加。
2.1.4 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缺乏
我國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據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二號)》顯示,截止到2007年初,全國農業從業人員34 874萬人,其中文盲占9.5%,小學占41.1%,初中占 45.1%,高中占4.1%,大專及以上占0.2%。而且隨著外出“打工潮”的出現,一些農村技術性勞動力流失嚴重,留在農村務農的大多是老弱婦幼,從而使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進一步降低。
2.2 我國農業發展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2.2.1 從社會的角度分析
首先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負效應。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農業沒有因為工業化的推動而得到同步的發展,反而其根基受到了工業的一定侵蝕。工業化的發展占用了大量的原本就很稀缺的土地資源,更主要的是它所產生的工業“三廢”嚴重污染了農業生產環境,不僅使耕地數量減少,也使耕地質量下降;城市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每年排出的大量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侵占了大面積農田,所排出的廢氣釀成了一些地區的酸雨,嚴重破壞了各種農業資源。
其次是我國的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村科技教育出現危機。一方面,我國農民的科技素質不高,由于中小學教育中涉及農業技術知識的內容很少,農業職業教育的普及率低,加上農業科技人員少而待遇低,使得我國農民的科技素質普遍偏低。另一方面,我國農村教育質量低下,教育結構不能完全適合農村發展的需要,農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教育費用在農民消費支出中的比例越來越大,農民對子女受教育后的預期越來越差,部分農民認為子女受教育不劃算,這些直接影響了農民子女素質的提高,這樣的農民素質和農村智力結構,很難適應農業向循環經濟模式的轉變。
2.2.2 從經濟的角度分析
一是國家財政、信貸對農業的資金注入嚴重不足。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相比,我國對農業的投入顯得遠遠不足,財力在農村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的要素,越是需要資金者越得不到貸款,越得不到貸款就越阻礙經濟發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二是農業的比較效益偏低。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一直是社會效益很大、經濟效益很低的產業。農業比較效益偏低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也不利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3 從技術水平的角度分析 技術是科學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中介和橋梁,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要創造出更多的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又不能過度開發資源,只有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只有靠科技才能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只有靠科技才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我國是農業大國,但農業生產力的整體水平還基本上處于粗放經營的傳統農業狀態,科技、知識含量總體水平比發達國家要落后15~20年,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方面,我國才剛剛起步。另外,我國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也很低,許多成果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3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農業循環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讓物質實現由“污染”向“資源”的飛躍。面對農業資源的短缺、農業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現實狀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村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己成為我國農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3.1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以減輕農業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在農業生產中農民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地膜,對土壤、水體造成污染。化肥會導致土壤理化性變劣,造成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土壤板結;農藥會造成土壤污染,損害土壤的生產功能、調節功能、自凈能力和載體功能;地膜的使用也導致了土壤的“白色污染”問題,影響土壤的通透性,阻礙農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長,導致農作物減產。另外,化肥會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田間的農藥經雨水或灌溉水的沖刷,流入河道、湖泊以至海洋等水體,造成污染。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將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農業的科學發展。
3.2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加快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以改變農業生產者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緩解和消除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可以改變農村“臟、亂、差”面貌,改善農村衛生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同時,農業循環經濟可在農業系統內部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將農業及相關產業生產的產品及廢棄物銜接,使農業生態產業鏈得到延長,并形成閉合循環、協調發展的產業鏈。這樣的產業鏈能夠將單個的農民聯系在一起,強化、拓寬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與溝通渠道,從而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民主管理提供了組織保障。
3.3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一方面,由于化肥和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使農副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超標,降低了農產品質量及安全性,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一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市場以及本國利益,設置了多重“綠色壁壘”,對農產品的要求尤為苛刻,不僅要求終端產品符合環保要求,而且要求從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包裝、運輸、循環利用等各個環節都要符合環保要求。因此,通過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全面保護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大力推行生態農業和清潔生產,可以提高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能,使我國的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符合資源環境方面的國際綠色標準,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4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
我國的農業經濟增長是以自然資源等各種要素的大量投入為代價的,造成農村的資源消耗過快,資源瓶頸和供給問題日益凸顯,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農村環境和資源所承受的壓力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制約作用。所以,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4.1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業循環經濟意識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讓農民知道其重要性和緊迫性才能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因此,要加強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輿論宣傳,通過各種媒體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技術的普及,提高廣大農民的參與意識。一是要樹立創新生產觀念。農業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盡可能地節約資源,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循環使用資源;同時,在生產中盡可能地利用可循環再生的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使農業生產建立在自然生態循環的基礎之上。二是要樹立綠色消費觀念。農業循環經濟提倡綠色消費,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消費。三是要樹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觀念,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科學發展觀。廣大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要自覺踐行“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三原則,主動采用節約能源和資源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形成節約意識和風氣。
4.2 轉變政府職能,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服務
各級政府要根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正確定位角色,強化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政府服務質量,從而促進農業循環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一是各級政府要探索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評指標體系。政績考核不僅要看經濟增長指標,還要看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等。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成效很大程度地反映在環境與資源指標上,要把環境和資源指標作為硬要求納入政績考核體系。二是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嘗試建立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政策,例如,政府獎勵政策,對主動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農戶或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一定獎勵;稅收優惠政策,對走循環型農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措施,從而減輕企業負擔;政府優先采購政策,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的項目或產品,各級政府要通過優先采購行為來予以鼓勵。三是各級政府要從制度主體的層面進行制度創新,尋找一種新的利益關系的均衡。通過協調地方政府與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尋找一種新的制度安排,抑制各種無節制地濫用資源、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要素的行為,使地方政府、農戶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新制度的安排和約束下自覺地走清潔生產之路。
4.3 建立和健全農業循環經濟的支撐體系
4.3.1 建立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為農業循環經濟提供資金支撐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立足本地,實行個人、集體、國家三結合,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投入。一是繼續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各級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實對農業和農村的預算支出,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二是加快農業金融制度創新,拓展融資渠道。例如,鼓勵金融機構對技術含量較高和發展前景較好的循環農業科技項目提供專項貸款;設立政府發展循環農業專項擔保基金等。三是創造條件,降低風險,吸引工商資本和私人資本投資發展循環農業。
4.3.2 發展農業技術體系,為農業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撐
要積極探索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相關的農業技術體系:一是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主要內容是保證地表殘茬覆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田間作業程序,比如可以使用“免耕直播”法、免耕和少耕相結合的方法等。通過合理輪作、科學施肥等綜合措施,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二是積極推廣綠色高效生態畜禽養殖技術。大力發展集約型生態養殖業,推廣高效、優質、集約化的生態養殖技術。三是推廣立體種植和間作套種技術。不斷提高土地的復種指數,提高耕地的綜合產出效率,進一步探索農業節本增效新途徑,逐步實現由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四是加強農村沼氣和可再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農村可再生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水平。五是發展信息化技術。有關農業生產經營的政策、科技、市場等方面的信息是經常變化的,農民在生產經營中需要不斷地收集、分析、整理、儲存、使用這些信息,增強生產經營的預見性,減少盲目性,避免損失及浪費。
4.3.3 貫徹實施《循環經濟促進法》,為農業循環經濟提供法律支撐
200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將開始實施。此法明確要求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實行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規定了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管理制度、激勵措施和法律責任。各級政府要根據此法律,抓緊出臺廢舊家電、廢舊輪胎和包裝物等的回收利用以及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管理辦法,為各領域、各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具體的實施依據。
參 考 文 獻:
[1] 王啟現,孫君茂,王東陽,等.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現狀與基本態勢[J].山東農業科學,2008,9:112-115.
[2] 張希軍,孫肖青,王 勇,等.農村廢棄物利用現狀及其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08,9:116-117.
[3] 陳政和,李 冰.黃河三角洲水資源現狀及機械化節水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09,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