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試驗以“凱旋”西瓜父母本為試材,針對西瓜制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不同密度及主莖基部預留側枝長度的試驗。結果表明,雙蔓整枝,每666.7m2種植1200株,主莖基部側枝長度以80 cm為宜,有利于提高制種產量和種子質量。
關鍵詞:西瓜;“凱旋”;密度;主莖基部預留側枝;制種
中圖分類號:S651.038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4-0048-02
“凱旋”西瓜是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育成的中熟西瓜一代雜種。該品種植株生長勢中等偏強,易坐果,高抗枯萎病,中抗炭疽病,不感染病毒病,全生育期104 d,果實發育期32 d,果實橢圓形,果皮綠色覆墨綠色條帶,果肉鮮紅色,肉質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果皮厚1.0om,韌性好,單瓜質量6~8 kg,2007年4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豫審西瓜2007005)。本試驗以鄭州市生態氣候條件為背景,以“凱旋”西瓜父母本為試材,針對西瓜制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不同栽培密度的制種試驗,為進一步推廣高效制種技術和提高制種效益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凱旋”西瓜的母本DG-3(花皮圓瓜),父本DQ 21(綠皮長瓜),二者均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自繁,父本純度達到99.8%以上,母本純度達到99.5%以上。
1.2 試驗內容及方法
1.2.1 密度試驗 設母本每666.7m2種植密度為1000、1100、1200、1300、1400、1500株6個處理,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40 m2。單蔓整枝,留第二雌花坐瓜,瓜后留10片葉摘心。每天上午7~9時采父本雄花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坐瓜后調查田間坐果率,收獲期每小區隨機取15個瓜測定平均單瓜重、千粒重、產種量、種子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
1.2.2 主莖基部預留側枝試驗設植株基部預留側枝長度為40、60、80、100 cm 4個處理,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40m2。密度統一設置為每666.7m2種植1 200株,雙蔓整枝,即在主蔓基部1~7節選留一條健壯側蔓,其它側枝全部摘除,側枝達到處理要求的長度時進行摘心。留主蔓第二雌花坐瓜,瓜后留10片葉摘心,每天上午7~9時采父本雄花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坐瓜后調查田間坐果率,收獲期每小區隨機抽取15個瓜測定平均單瓜重、千粒重、產種量、種子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定植密度對產種量和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6個處理中隨著種植密度的加大,產種量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在666.7m2種植1200株時達到最高,為16.4 kg,與其它處理相比差異極顯著。表明在一定密度范圍內,隨密度的增加,單位面積的坐果數增加,產種量也增加。但在種植密度超過1300株時,畸形果(大頭果、大肚果)增多,秕籽多,表現為坐果率降低,單瓜重變小,千粒重下降,產種量也降低。密度1000~1200株的坐果率、單瓜重、千粒重與密度1300~1500株的相比差異顯著,這說明密度1300株以上時,坐果率、單瓜重、千粒重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幅度比較大。
從表2可以看出,6個處理中隨著種植密度的加大,發芽率、發芽指數呈下降趨勢,這說明隨著密度增加,種瓜的發育影響到種子的飽滿度。密度為1000~1300株的處理發芽率、發芽指數差異不顯著,但與密度為1400、1500株的處理差異顯著,說明密度超過1300株時,發芽率、發芽指數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幅度比較大。
從發芽勢來看,密度為1000~1200株的處理差異不顯著,但與密度為1300~1500株的處理相比差異極顯著。

2.2 主莖基部預留側枝長度對產種量和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由表3看出,4個處理中隨著主莖基部預留側枝長度的增加,坐果率、單瓜重、產種量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主莖基部預留側枝長度為80 cm的處理,坐果率、單瓜重、產種量、千粒重達到最大值。側枝長度為80 cm的處理,坐果率、產種量、千粒重與60 cm的處理差異不顯著,但單瓜重與60 cm的處理差異顯著,說明主莖基部預留側枝長度以80 cm為宜。
由表4看出,4個處理中隨著主莖基部預留側枝長度的增加,發芽率、發芽勢、發芽指數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基部預留側枝長度為80cm的處理,發芽率、發芽勢、發芽指數達最大值。但與60 cm的處理差異不顯著。側枝長度60、80cm的處理發芽勢、發芽指數均與40、100 cm的處理差異顯著,說明主莖基部預留側枝長度以60~80 cm為宜。
3 結論
在密度試驗中,密度為每666.7m2種植1200株最為適宜,可以兼顧到“凱旋”西瓜的制種產量和種子質量;在主莖基部預留側枝試驗中,雙蔓整枝,主莖基部預留側枝長度以80 cm最為適宜,制種效果也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