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題之一:政策不明確
由于中央對公車管理制度改革缺乏明確的指導意見和操作原則,使得長期以來公車改革只是在少數部門、少數地區自發并分散地進行。這種狀況導致一些地區和部門的車改模式、適用范圍、公車管理、補貼標準等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給國家對公車統一監管造成了不便;對未進行公車貨幣化改革的地區和部門,會因為無政策可依或操作難度大而推遲或拒絕公車改革。
難題之二:補貼不均衡
由于公車貨幣化改革的補貼范圍、補貼標準和發放形式等缺乏政策依據,使得進行車改地區和部門的操作方案五花八門,給地區之間、部門之間對公務交通資源的分配和使用造成了不平衡。比如,實行車改的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司局級公務員月補貼最高額只有1200元,國家審計署的正司局級月補貼額只有700元,而珠三角地區的縣處級干部的月補貼額已高達3500元。特別是沒有參加車改的機要、執法等部門因得不到交通補貼容易心里不平衡。也有個別地區因車改后福利化傾向嚴重而出現了新的分配不平衡。
難題之三:體制不配套
由于我國車改不是自上而下地進行,這種下邊車改上邊未改的狀況,出現了一些體制性的摩擦。
稅收問題 因公車屬于執行公務中的行政性消費,未進行車改的地區或部門,公車消費是免稅的,而車改后獲得貨幣化交通補貼的公務人員,因收入增加卻要交納個人收入調節稅,增加了車改后公務人員交通費支出成本。
公車指標配置問題 未進行車改的地區和部門公車報廢或重新購置,可以享受上級部門或財政撥付的公車配置指標及經費待遇,而車改后的地區和部門卻不再享有這些待遇。
價格補貼問題 在油價上漲時期,未進行車改的地區或部門,可以享受到政府的價格補貼,而車改后獲得貨幣化交通補貼的公務人員就得不到價格補貼。
工資津補貼科目限制問題 2007年我國規范公務員津補貼以來,因財政部門對各地區、各部門津補貼項目和額度等出臺了限制性規定,致使未進行車改的地區和部門無法再操作貨幣化后的交通補貼項目,也致使車改后的地區和部門難以操作因經濟發展變化需要調整的交通補貼標準。
難題之四:車改不徹底
后果一:若一個地區或一個系統上下沒有同時進行車改,就會出現車改地區或部門向未車改地區或部門借車、攤派車輛、轉嫁交通費用開支等情況。某地已出現教育局長用車讓學校出錢出車的情況,將公車使用負擔轉嫁到基層。
后果二:由于有些地區和部門實行“部分車改”、“部分未車改”雙軌運行機制,便出現了一邊領交通補貼,一邊使用公車的現象。
后果三: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因政府財力緊張,車改時不得不確定較低的交通補貼標準。同時,由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私車普及率不高,致使車改后絕大多數公務員既買不起車,也養不起車,從而導致了因交通問題影響工作的現象發生,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車改走回頭路的現象。
難題之五:責任不統一
公車改革后的地區和部門,私車公用現象比較普遍,但是,由于目前在處理交通事故責任及賠償方式方面,私車公用和公車公用大不相同,致使私車公用者主要由個人承擔責任損失,公車公用者則是由所在單位承擔責任損失。
國外及地區公車管理借鑒
據對日本、英國、德國、瑞典、芬蘭、美國、印度、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公務用車管理情況分析和研究,他們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鑒:
對公務配車和公車標準及適用范圍有嚴格規定一般只有內閣部長可以配備專車,但也僅限于執行公務,下班以后的私人活動一般乘用私家車,并且部長的配偶或伴侶通常不可以使用公車進行私人活動。香港特首董建華離任后的當日,便不再乘坐公車。
對公車使用全過程實行嚴格的管理公車由專人保管、維修,保證其性能良好、使用安全。每輛公車都有用車登記卡,卡內詳細記錄起始時間、地點、行程、油耗、計費等信息,登記卡定期上報主管部門,車輛使用完畢及時交回車庫。并且嚴格執行因私用車的收費制度,倡導為納稅人節省開支的理念。
對公車使用情況實行科學監控采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由指揮中心對公車實行智能化的實時監控,并在每輛公車上分別安裝帶有“公務”和“私用”雙按鈕的計程器和代碼發射器,任何人用車都必須先按下其中一個按鈕,使得監控中心能及時地掌控全部用車情況。
鼓勵私車公用對于使用私車或公交車等執行公務的工作人員,實行按行駛里程或票據給予一定補貼。
重視社會輿論對公車使用的監督所有公車都會貼上特殊標志,便于公民對政府實施監督。法國曾有一位部長因公車私用被拍照(因公車有標志),囿于社會輿論壓力,被迫辭職。
加強公車管理與改革的目標原則
有利于提高履行公務活動的辦事效率;有利于降低財政交通支出成本;有利于遏制公車私用管理漏洞;有利于促使交通資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節能減排降耗;有利于廉潔從政建設。
加強公車管理與改革的措施建議
1、充分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現行公車管理基礎,根據不同情況制訂改革方案和推進措施。2、科學確定車改范圍和車改對象。3、合理核定交通費補貼標準。4、嚴格強化對確需保留公車的監管。5、同一地區的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車改方案應同時設計、同步實施。6、規范舊車報廢和公車購置審批制度。7、建立健全與公務員績效考核相配套的規章制度。8、鼓勵私車公用。允許經常性私車公用人員報銷一部分費用或給予適當補貼。(資料來源:《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