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就“關于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其中,針對行業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改革是指導意見的重要內容。
改革國內收入分配制度,以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早就應該成為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而目前國內經濟已進入復蘇進程,在此期間如能形成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就會給國內消費的啟動注入持久動力,并能為長期內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添磚加瓦。
國內基本收入分配制度的提法是“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分配重視效率并沒什么錯,但中國的實際是效率與公平過分失衡,而政府過去的政策也放任了這種情況的發生。這從國內不斷加劇的貧富差距和社會保障嚴重失衡,可以清楚地看出。官方數據顯示,2006年國內基尼系數已升至0.496(基尼系數在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在目前整體財富分配存在很大差異的情況下,中國存在另一種形式的財富分配——強勢利益集團內部的財富再分配。一些強勢利益集團借用集團資源(也是國有資源的一部分),通過不同方式來進行集體性的利益輸送。比如,日前引起社會極度關注的中石油為員工集體買樓事件。
壟斷行業的高收入、高福利,是一道突兀而冷酷的不公符號。數字顯示,有的壟斷行業職工的收入比我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超出4倍到10倍之多。而國際上公認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自1994年分稅制度改革以來,國有企業長達13年不上繳利潤。直到2007年,國家推出《央企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辦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壟斷性國企上交給國家的利潤是封了頂的,即10%。與國際上一些國家相比,利潤上繳比例最高10%委實過于寬厚,以至有人戲稱國家是“仁慈的君主”。
“有大量財富的地方必然有極大的不平等。有一個富人,必須有500個窮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如是說。就國家來說,以公平為起點創造財富、以公平為終點分配財富,則是一種國家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下中國,財富分配所涉及的公平,其實遠比財富創造所涉及的公平,還要原始。
除了制度環境外,種種重要生產要素的不公,是導致財富累積及分配不公的重要“策源地”。只要政府保留著國家集權,經濟就一定表露出“橫征暴斂”的痕跡——土地、勞動力、銀行貸款等生產要素中,全由政府控制,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這樣有錢,拿幾萬億,眼睛都不曾眨一眨——但是老百姓呢?
糾正壟斷集團利益輸送的扭曲、在一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完善社會保障,應該是此輪收入分配改革的大方向。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