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矛盾沖突的背后是社會危機的蘊生
近年來,關于社會矛盾沖突引發公共事件的報道時有所聞。為緩解矛盾促進和諧,2008年下半年以來執政黨和政府作了不少努力,大體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強調人的作用,提高干部處置矛盾的能力水平;二是接連出臺關于城鄉居民住房、養老、醫療、就業等方面的社會保障政策,希望通過改善民生緩解社會矛盾;三是深化行政改革,實行“強縣擴權”、縣財政省直管,從財力上給予縣級政權支持,使縣級政權有錢辦事,從而增強解決社會矛盾的能力;四是在加大懲治腐敗力度的同時推進廉政建設。以上的努力有一定成效,但有些仍是權宜之計。因為,社會矛盾沖突背后的實質是社會危機的蘊生。
首先,從2008年6月甕安事件以后,群體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暴力化特征和街頭政治的趨勢越發明顯,這不是個好勢頭。其次,網絡政治迅速興起,網絡成為民眾與政府博弈的主要場所。網絡推動與社會群體事件相呼應,將使政府與社會的矛盾沖突呈加速度發展。第三,某些地方政府與地方社會的關系正在向惡性破裂的方向發展。一些群體事件規模動輒數萬人,且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表明民眾的不滿情緒在迅速增長。
對策措施僵化埋下隱患
在處置群體事件中,一些干部不自覺地回到“階級斗爭思維”和硬性的強化政治控制思維:首先是壓服事態、隱瞞情況,當壓而不服、封鎖不了信息時又怕事態激化,于是有限讓步與加強控制并舉。而事件的解決,取決于社會與政府間的博弈程度,取決于政府對事件后果的預計——越是感覺到事件影響大,可能激起連鎖反應的,政府的讓步越大,反之則讓步越小。這種處置并沒有真正消除沖突的根源,而是埋下再次發生事件的隱患。這樣的處置產生的消極影響之一,就是從反面教會民眾以鬧大事態挾持政府,政府處于軟不得也硬不得的困境中,政府效能急劇衰減。
一些干部對待民眾的心理與態度也有明顯變化。他們從粗暴對待信訪民眾到動用國家專政力量強制平息群體事件,從公然將民眾劃分為“良民、刁民”、“好人、壞人”到剝奪民眾利益訴求權利,這表明在處理社會矛盾沖突時,倚賴專政工具強制控制社會已成為某些人的主導性思維。
當社會與政府成為對峙的兩端時,如何能夠達致社會和諧?只有下決心推動政治改革,社會矛盾才不會進一步激化,改革才有回旋余地而不至于夭折。期望延續人治,僅僅靠政策調整、行政改革來化解政治危機是不夠的。唯有在實施這些措施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抓住機會深化改革,推進民主建設,才能真正促進社會和諧。(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