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美國華爾街涌動的金融海嘯引發了全球經濟衰退恐慌和危機,與此同時,美國也選出了新總統奧巴馬及其領導的新一屆政府。一年多之后,世界上的許多人恐怕都在關心,美國目前的狀態和未來走勢到底如何呢?
最近恰逢柏林墻倒塌二十周年,使人不禁聯想起在冷戰漫長的歲月里,前蘇聯集團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其實都一直在宣稱對方一定會失敗倒臺。西方認為蘇聯會因欠缺自由與活力而難以為繼,而蘇聯則判斷西方將被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拖累沖垮。
當年柏林圍墻的倒塌似乎代表前蘇聯集團先輸了一輪,而二十年后目前的西方經濟大衰退,又代表了什么呢? 需要指出的是,奧巴馬新政府執政后,通過國內政府干預,國際協調緩和等手段,已基本穩住了宏觀經濟形勢,遏制住危機的深化蔓延,目前美國正逐漸走向恢復正常的軌道。
而外界對美國的觀察與看法,往往容易走理想化抑或幻滅的極端。金融危機發生前,可能覺得美國就是自己的楷模,在后面跟著學都還忙不過來;金融危機爆發后,又轉而覺得美國是不是已走向衰敗的不歸路,從此一蹶不振。
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審視:首先,美國在世界上原所享有的超級優勢確實愈來愈小,這更多是因為其他國家大步迎頭趕上的緣故。不妨以國際籃球比賽的態勢為例,美國原來憑借NBA球員一統天下,而現在雖依舊是籃球強國,但其衛冕之路已變得愈發艱難和充滿挑戰,因為其他國家的籃球水平正在迅速長進。
再者,回顧歷史,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發生危機其實也不是第一次了。如果經濟是個運行周期的話,就難免出現增長和衰退,關鍵的是在增長時要警惕過熱及泡沫,衰退時防止大蕭條或硬著陸。從社會經濟行為與文化發展角度來講,適度的一張一弛其實并非壞事,它能從另一角度提醒和推動人類的節制、中庸與理性發展。
美國模式依然有效。
歷史的結論似乎是柏林圍墻一旦倒塌已不可能再恢復重建;而經濟危機的爆發及后果,卻仍可加以控制并找到恢復的希望。關鍵取決于問題的性質:有的問題屬于結構矛盾或階段障礙,必須解決超越;有的問題屬于并發矛盾和周期挑戰,在沒有發現更好的替代解決方式之前,乃需要恒久的控制和調整。
人類的歷史和未來道路就是這樣,在自知沒有完美理想國的大前提下,只能在不完美中盡量尋求做到合理的解決。如果有了對合理目標及階段差異的明確認識和追求,就可能發生質變和超越;如果對下一步目標的合理性還在不斷探索及試驗之中,就應不斷加強過程調整和管理。這樣的客觀規律確實值得深入探討、恪守和追尋。
于是美國的現階段狀態,首先必須承認其確實遭到了此輪經濟危機的重創;同時,在沒有建立可以其他模式取代其現有資本主義模式的共識之前,乃說明現有模式依舊具備潛力,并發的有關問題依舊可控,其對現有發展模式的堅持和改良依舊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美國國債目前確實偏高,但并沒有達到歷史最高點及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再考慮到其他有利因素:美國確實地大物博,對各種自然資源保護有加,自發、自律、自立的公民社會文化早已深入人心,科技發達,法制清晰,生產效率高,特別鼓勵發明創造,等等。
美國絕非什么理想國,它有許多問題須直面解決;但美國也沒有墮落成一蹶不振。只要它的人民還具備對未來的想象力,文化還對發明探索提供強大動力,體制還不乏克服危機的信心與活力,“美國夢”就仍可闊步前行。 (摘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