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幾十萬大軍同時從廣西、云南兩個方向發起對越作戰。至3月5日,第55軍等部隊攻克諒山。同一天,中國政府發布聲明,對越作戰目的已經達到,解放軍開始從越南撤軍。這是中央軍委早已安排好,有計劃有組織的回撤,絕非戰場形勢對我不利而被迫撤出。
早在1978年底,中央軍委和政治局討論對越作戰問題時,就已經定下決心,不論戰果如何,我軍攻克高平、諒山一線后不得戀戰,即行撤回。
在對越作戰之前,鄧小平已經跟美方打過招呼,美方默認我們的行動,依此打擊蘇聯,所以只是譴責、遺憾而已;而蘇聯又受制于美國,無法投入與中國的戰爭,雖然叫囂、調兵、威脅,但不敢作出實際行動。
對越作戰是有限戰爭,作戰目標就是力爭殲滅越北3—5個師,摧毀其淺縱深防御內的所有軍事設施和防御體系(地域有限,不是什么全面破壞)。就戰爭的結果來看,這些目的是達到了的。
打諒山的艱苦程度并未超出解放軍的戰前預計,原來還想的是1個星期拿下,結果提前2天完成任務。攻克該市后,55軍的預備隊尚有6個團沒有參戰,士氣正旺,加上43軍、50軍、41軍、42軍等部隊,如果真要打河內,完全不成問題。
但是,蘇越締結同盟互助條約,不能孤立地看中越之間的戰爭,這中間還要考慮蘇聯的動向。雖然只是設計昆明、廣州兩個軍區的戰爭,但實際上全國,尤其是北邊的三個軍區都進入了戒備狀態,長期打下去,經濟也吃不消。
這次戰爭的目的,是支持民柬,預定的目標是在越南北部施加壓力,迫使越軍主力由柬埔寨回援,但沒想到越南寧可放棄河內也不撤軍,我軍也只好按預定計劃回撤。而且據說當時蘇軍已經有異動,很可能是牽制性的佯動,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掉以輕心,撤回來起碼讓蘇軍沒有借口出動。
至于處于交火狀態能不能想撤就撤,其實這個可能性是比較小的。首先越軍的主力在柬埔寨,而且我們和美軍在當時有事實上的同盟關系,美軍當時給我們提供了衛星偵察照片的。要大規模調動部隊事實上達不到突然性,小股游擊部隊也纏不住我軍。而且如果他們從柬埔寨撤軍其實就達到我們的目的了,我們撤得就更風光了。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戰爭的起因,往往內部矛盾比較尖銳的時候到外部去找出路是比較常見的做法,對外戰爭常常可以轉移國內關注的焦點,這在各國都是屢試不爽的。
1979年的世界還是個冷戰的世界,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對立,形成東西方陣營。中國自命為第三世界弱小國家的代言人,但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還遠不足以與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匹敵。相反,由于中蘇交惡,蘇聯又拼命拉攏中南半島小國越南,從戰略上對中國形成了一種合圍的態勢。
70年代的乒乓外交為中美恢復正常邦交拉開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攏無疑令蘇聯和越南感到擔憂和恐懼。越戰結束后,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在中南半島擴張勢力,推翻柬埔寨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政權,試圖建立印度支那聯邦。這當然為中國所不能容忍,并且由于意識形態的原因,北京政府當時是支持紅色高棉政權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是到了該制止蘇聯的“亞洲古巴”、教訓教訓這個越南“小霸王”的時候了。
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越南越來越瘋狂的排華活動,以及雙方的領土爭端。
此外,越軍在中越邊境不斷騷擾。因此,中國在闡述戰爭理由時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自衛反擊戰”。
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斗中,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里。2月20日,西線大軍攻克老街,經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東線大軍同日攻克諒山,越北各重鎮為解放軍控制。而諒山以南皆為平原地帶,適合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但中國軍隊沒有將初期戰果保持下去,與其說是出于限制沖突擴大的政治考慮,不如說是裝備不足所致。
對中國人來說,1979年中越戰爭其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昆明軍區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進行總結時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犧牲6900余人,傷14800余人。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后勤部門措手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許多中國人至今都還記得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描述的浴血場景,電影所宣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背后是無數士兵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昔日媒體稱頌的影響已無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戰役中,中國軍隊犧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頭被炮火削平幾公尺,地表陣地一片焦土。
歷史進入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越南自1986年起也開始他們的改革開放。到80年代后期,中越雙方認識到,軍事對抗沒有意義。楊達介紹說,1990年前后中越邊境還有放冷槍的,但此后就回到和平、幾乎沒有控制的開放的邊境。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的改變使戰爭成了落后的代名詞。這場戰爭除了給交戰雙方造成損失外,對東南亞地區政治也產生很大影響。
楊達分析道:“這場戰爭對東南亞是很重要的。1978年越南推翻柬埔寨波爾布特政權后,東南亞成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反越陣營,一個是親越陣營。中國當時是支持反越陣營的,在中國的支持下,東盟一直支持波爾布特政權的所謂合法地位,包括在聯合國的席位。所以從1979年一直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紅色高棉雖然沒有控制領土,但仍占據聯合國席位,所以說東南亞也有它的冷戰。”
中越之戰也對亞太地緣政治產生影響。美國80年代與中國關系越來越好,在新疆建立監聽系統,中美軍事合作越來越多。而蘇聯則與越南越走越密,80年代蘇聯在金蘭灣擁有海軍和空軍基地。中越戰爭也反映了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
(摘自《文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