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書盈四壁的中南海“菊香書屋”到西方出版界推崇的“總統書單”,人們一再被提醒:管理國家,可以在執政者的讀書中尋找線索。
中共中央黨校是輪訓、培訓黨的高中級領導干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干部的最高學府。2009年歲末,《中國改革》雜志獨家采訪了中共中央黨校圖書資料中心書刊服務部,希望通過了解中央黨校書店2009年的暢銷書單,進一步了解領導干部的讀書趨向。
“如果說,全國有一家書店的書單,能從基本面上比較準確地反映領導干部一年來的讀書趨向,我想不出還有第二家”, 作為“黨校書店”的資深服務人員儲士芬老師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
儲老師非常認真地用電腦統計打印出來“中央黨校書店2009 年度暢銷書單”,共30種(根據銷量確定),大致分為五類(分類順序不按銷量排列)。
1、經濟類圖書有《經濟規律論: 財富的脾氣與奧秘》、《邱曉華: 中國經濟新思考( 2007 -2008)》、《獵殺“中國龍”:中國經濟安全透視》、《金融的邏輯》等。從中可以看出,領導干部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執政理念始終關注。再分析一下,還可發現一些特點。比如,這些書都圍繞尋找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與特色的大主題展開,其中三本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安全問題。繼暢銷書《為什么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之后,陳志武教授在新作《金融的邏輯》中繼續尖銳追問中國的出路問題。他深入淺出地從財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談起,告訴讀者:危機之后,金融市場是否會終結?人類社會為什么要金融市場?金融的邏輯是什么?作者密切關注中國社會轉型問題,全面駁斥市場上流行的《貨幣戰爭》關于金融“陰謀論”的謬論,觀點振聾發聵。
《獵殺中國龍》的作者江涌博士則用富有激情的筆觸描述時下中國正面臨著一場“無硝煙的戰爭”,但比“有硝煙的戰爭”更加殘酷。他指出,在中國,跨國壟斷資本不僅要挖掉中資企業的民族基礎,挖掉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更主要的是要挖掉共產黨執政的社會基礎。江博士的結論是:方向決定成敗, 細節影響好壞。“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的成敗,關系到民族復興、國家崛起的成敗。
而邱曉華作為前國家統計局局長和2007年的“特殊新聞人物”,出書引起關注也在情理之中。但暢銷并非僅憑這點“人氣”,書中180多篇短文,大部分是作者在特殊日子里,記錄下的對國家改革與發展的所思所想,以其開闊的視野,敏銳地捕捉到很多引人注目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如“‘菜籃子’為何變沉了”、“房價為何居高不下”、 “應打破人民幣升值魔幻”、 “談中國經濟向何處去”等問題,不乏真知灼見。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社會的寬容和執政環境的民主進步。
2、政治與政治哲學類,有《領袖政治學:自柏拉圖以來政治生存法則的歷史陳述》、《中國高層文膽》、《中南海人物春秋(上下卷)》,《從政之基》、《硬球:政治是這樣玩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攻堅: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報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論綱》、《理論熱點面對面·2009》《學哲學用哲學(上下冊)》、《科學發展觀讀本》、《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等。這些書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中國政壇正在推行的執政理念或政策的闡釋、思考等。第二種是中國人自己總結的國內外執政智慧,比如前任中央領導的執政和治學心得。第三種是國外名家從“軟、硬”兩方面總結的執政經典。“9·11”事件使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部大著急劇升溫。《軟實力》的作者約瑟夫·奈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院長,這所學院恰好也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合作有中國政府高級官員的海外培訓項目。約瑟夫·奈在10年前引入“軟力量”一詞改變了人們分析全球事務的方式。在這本重要的新書中,他解釋了在當前信息自由流動和面臨恐怖主義威脅的世界中,為什么要通過我們在文化和理念上的強烈吸引力、而非僅用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力量來施加影響的重要性。“軟實力”也隨著現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推銷在政界愈來愈熱。而《硬球》的作者馬修斯是美國政壇不折不扣的“內幕人士”。“硬球”是本書獨創的一個寓意深刻的概念,既指政界人物為了勝出、權力和成就,而展開的講求實際、大膽出擊、不畏艱難、“過關斬將”的競爭游戲,也指他們進行這種“硬碰硬”或者說“打硬仗”的激烈游戲時,所使用的各種巧妙有力的手段與技巧。一個人如果掌握了“硬球”游戲的法則,在這個日常生活也充滿了政治權謀的世界,他就能贏得一席之地,并且發達輝煌。
3、社會方面類,有《我們的時代: 現實中國從哪里來, 到哪里去》、《重建社會:轉型社會的秩序再造》、《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第一本書是邀請國內社會學、經濟學和文化研究的三位優秀學者以對話的形式,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思想領域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與梳理。全球銷量超過1400萬冊超級暢銷書《大趨勢》(《MEGATRENDS》)作者約翰·奈斯比特最新力作《中國大趨勢》,首次提出中國新社會的八大支柱理論:解放思想、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規劃“森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摸著石頭過河、藝術與學術的萌動、融入世界、自由與公平、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本書精辟地總結出——中國在創造一個嶄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體制,它的新型經濟模式已經把中國提升到了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許可以證明資本主義這一所謂的“歷史之終結”只不過是人類歷史道路的一個階段而已。
《重建社會》的作者社會學家孫立平則另辟蹊徑,直面經濟危機以重建社會再造經濟。他指出,基于利益的沖突是理性的沖突,是可以用談判、妥協、討價還價的方式解決的。我們的任務不是消滅這種現象,而是要為這種現象的發生設立規則,要為這種問題的解決提供制度化的方法。好的制度不是消滅沖突,而是能夠容納沖突和用制度化的方式解決沖突。
4、人物與歷史、文化類,有《毛澤東談毛澤東》、《朱镕基答記者問》、《四書道貫: 陳立夫解讀<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歷史專題研究(1917-1991)上、中、下冊》、《苦難輝煌》、《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全四卷)》、《問史求信集》、《國史札記·史論篇》、《國史札記·事件篇》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從歷史中和從成功政治家的傳記、實踐操作尋找執政智慧,一直是提升政治智慧的不二法門。這些書中既有中共領導人自身的執政案例和總結,也有國民黨元老的治學心得,有站在共和國60年輝煌成就的角度對“蘇東陣營”瓦解的深刻剖析,也有第一本把中共早期歷史放在國際大背景下解讀、用戰略思維、戰略意識點評歷史、可以作為大散文欣賞的歷史圖書《苦難輝煌》。這些圖書的暢銷,既彰顯出中共執政的智慧圓熟和魄大胸懷,也透露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兩岸走向和諧統一具有強大的文化根基和內在血脈。
5、內參綜合類,有《決策內參:第一言論》、《決策內參:官場生態》《決策內參:大國趕考》、《決策內參:大國的煩惱》。這套叢書是人民日報社所屬的《人民論壇》編輯、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它讓領導干部相信它能夠傳遞中央及各部門改革發展的聲音和政策精神,聚焦高層智囊的爭鳴交鋒,直面改革關鍵時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總之,從2009年中央黨校書店暢銷書單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領導干部讀書和選擇書的三個特點。第一是注重研讀經典,很多書都是歷經時光考驗的精品名品,常讀常新,不僅提升執政智慧,更能砥礪情操、涵養人生;其次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引發對國家命運思考的圖書占了很大比重;第三是注重兼收并蓄、對比分析的科學讀書方法。這個書單可以說是從宏觀到微觀,關注了政治、經濟、社會、民生、歷史文化等古今中外的重大出版主題,很多書本身就注重時空、質量、因果、方法的對比分析。
(摘自《中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