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封謚,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就是“樹典型”了。中國歷朝歷代的當政者,都喜歡將封謚作為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形式,綿延了幾千年,可見這種做法的歷史悠遠和根深蒂固。
這里,先說說孔子。他生前惶惶如喪家之犬,各處游說,希望能得到一個平臺,一個治理國家的機會。但是偏偏生不逢時,難以遂愿。那時,大大小小的國君都不吃他那一套,更談不上重用他了??墒?,仕途不幸書家幸,戰國時期的現實對活生生的孔子來說是殘酷的,但對他身后的地位與聲望卻是幸運的。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魯哀公有誄文稱孔子為“尼父”。這是一個禮節性的尊稱,不是什么正式敕封。孔子有封號,是自公元元年開始的!那時,漢平帝褒揚他為“宣尼公”。孔子生前沒有當上什么官,但他創立的思想學說很符合官員的要求,封建政治就需要這樣一個虛幻的孔子。
到了漢武帝時期,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隨著儒學思想的地位不斷升高,孔子的地位也水漲船高,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各種封謚。就是到了民國年間,各級政府還不斷派員祭孔,祭文仍稱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被政治化、道德化、宗教化、意識形態化的孔子,就是這樣被逐漸膨脹得神圣無比。
這里,我們再看看關老爺。
他活著的時候并沒有那么大的影響,被封的爵位是“漢壽亭侯”。當時,侯分3等:縣侯、鄉侯、亭侯??梢哉f,他的爵位是比較低的。關公的地位與聲望發生里程碑性的變化,是他死后41年的事了,也就是公元260年,正值他誕辰100周年。那時,蜀國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江山朝不保夕。后主劉禪雖然弱智了些,但對危及他龍椅的事兒也絕不會漠然置之。他明知自己無能扭轉乾坤,便希望再出現一個忠、義、勇、武的關公。有鑒于此,他決定追謚這位義叔為“壯穆侯”,號召大家向他學習。
在風云變幻,國家有難的時候,帝王喜歡用封謚的方式來求神護國。北宋末年,北方契丹的遼和女真的金不斷入侵,朝廷需要一個像關羽這樣所向無敵的大將來對付入侵者,于是多次開展向關公學習的活動,啟發人們自覺地去實踐、去效仿。
數千年風雨走過,誕生于中華大地上的具有原創性的文武二圣,被到處塑造成了立體的雕像,內注了個性、血肉,永遠地、活生生地站在人們的心頭??鬃雍完P公之所以如此走上神壇,成為歷史上中國最大的兩個典型人物,很大程度上是歷代帝王將相堅持不懈樹典型、搞宣傳的結果,從而對人的思想觀念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
封謚最大的特征,就是為政治服務。封謚價值的大小,要用政治需要這個天平來衡量。歷史上,稍有點政治智慧的帝王,無不把封謚當作自己的藝術品來雕刻。有時為了政治的需要,被封謚的人物就得像一個面團,由著當政者揉捏。明清兩代對袁崇煥的毀譽之舉,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明末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袁崇煥,于公元1628年被崇禎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在戰爭為主題的時代,能夠讓一個外族人擔任這樣的要職,可見朝廷對他的信任與器重。史載,崇禎曾多次召見這位袁尚書,密謀復遼計劃,并賜尚方寶劍予以鼓勵。正當袁崇煥大展宏圖,建功立業之際,沒想到向來坦率、直爽的草原之子皇太極也耍起了花花腸子,施起了歹毒的反間計。崇禎皇帝中了反間計,不經任何偵查,以謀反之名為袁崇煥定罪。1630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磔”死。一夜間,袁崇煥由皇帝身邊的紅人成為“通虜謀叛”的反面典型,并且激起了被蒙在鼓里的國人的非議、指責、謾罵。
后來,到了清朝乾隆時期,袁崇煥又一夜之間被平反了,并追認為“明朝最大的忠臣”。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原因十分明確:政治需要!翻開一部清朝史就知道,這個政權從開始到結束,民間反清復明的政治口號此起彼伏,這是清朝歷代最高領導層內揮之不去的巨大心病。為了肅清這種影響,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開動宣傳機器,不遺余力地非議、貶低明王朝,從而證明他們建立的這個王朝是合法的。為達到這個目的,乾隆挖空心思,打起了袁崇煥的主意。這樣,就可說明崇禎枉殺忠良、暴戾無道,清朝取代明朝也就是取之有道,上順天心,下合民意了。
在封謚方面,文武兼備的乾隆皇帝真不愧是個高手,在他任職期間還大捧特捧了岳飛大將軍。這位千古一帝最看中岳飛什么呢?說到底是他的10個字——“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因為康雍乾盛世的后期,腐敗之風在朝野日盛。岳飛在民間已有精忠報國、英勇神武的認同基礎,再把他樹立為“廉潔自律的模范”,就更能發揮典型人物的示范和導向作用。于是,他親自題詞贊頌他“兩言臣則師千古,百戰兵威震一時”,號召各級官員都向他學習。
由于歷史的選擇,也就有了后人眼中的完美無缺、形象高大的岳飛。原本是出于敬慕,后來又涂上了一層信仰的油彩。于是這位大將軍便在香煙繚繞中開啟了他的仙家歲月。
(三)
封謚是古代中國人文生態中的一種特產嗎?從一定意義上講,回答是肯定的。當然,這種人文特產來源于自然生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特殊的地理位置總是孕育出了人類生存發展的特殊文化。
在長期處于農耕文明的國度里,大家都生活在一起,子子孫孫囿于這塊土地,彼此了解對方祖宗八代的事情。在熟人的生活圈子里,名譽就成了另一種生活的財富,生前身后都要把光宗耀祖看作人生的頭等大事。被封謚,就代表了這樣一種評價,同時折射出人們對風云人物業績的一種歌頌和贊美,也是對自己未來生活的熱盼與企求。官方的封謚,那是皇上或朝廷代表國家給的評價,民間認可的典型,那是民間對你人品的最終認可。客觀上講,能夠被封謚,得到的并非都是虛的,有時還會給人帶來升官發財的機會。既然被封謚能夠名利雙收,誘惑隨之增大,爭取封謚、崇拜典型,自然成為中國人的習俗。
謚法,在朝廷和民間的功能是各不相同的。朝廷將它作為對官吏獎懲的一種重要方式。封建時代朝廷所樹的典型是自上而下的,它的第一要義堅持什么主義,服從帝王的意志,遵奉什么道德,成為一種實質獎善罰劣的方式。而在民間,儒家有意識地把謚法作為以禮教褒貶人物,挽救社會風氣,調整人際關系的手段。各種宗教組織和社會組織利用人類天生對自己的未來十分敬畏的心理,順水推舟,因勢利導,為那些拜祭典型定下了許多隆重的儀式,從而讓老百姓吃上這樣的“迷信套餐”。
(四)
歷史上,一些特殊人物被“圣”化,我們在批判集權統治的時候,往往會把責任一股腦兒地推到統治階級本身,殊不知正是崇拜皇權的民族心理,構成了封謚人物初具圣化的土壤。在充斥著私欲、虛偽、腐敗的政治環境里,對于老百姓來說,向往清明政治,就是希望所有吃政治飯的人,都無比高尚、無私,希望他們像圣人、嬰兒一樣純潔、善良,甚至容不得他們有任何功利的算計。因而,用典型人物進行教化,不只是在樹立一個什么標桿或灌輸某種感情,而是引導一種有價值意義和目的內容的價值認同,并通過大家積極參與實踐的行為,來體現這種認同和實現這些價值。這種崇拜情結,很大程度上帶著濃厚的拜權主義和人本主義色彩。
就像諸葛亮被當成道德楷模,至圣先師,而曹操成為一代奸雄,聲名狼藉,兩者在民間的聲望如此反差,真可謂是天壤之別。事實上,諸葛亮主要是一出師、二出師,對帝王的盡忠遠比對民間的關心要多得多。而曹操還是比較關注民生的,留下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樣憂國憂民的詩句。而他倆在民間的聲望落差又有多大呢?這個問號又有誰能拉直呢!
對于有些封謚人物,后來讀了大量歷史文獻,尤其是一些公正客觀的資料,才知道原來歷史是另一個樣子,先前是受了不真實文本的引導,由此碾碎了長久形成的“崇拜物”。那種用欺騙的手段去教化老百姓,讓他們真信真學,慢慢地成為大觀園里的奴才。老百姓也一點一點地膜拜著當政者樹起的典型,在幻影里享受著奴性之樂。這種所謂的“封謚”,實質上是由帝王及其官僚體系,用專制權力不讓老百姓思想獨立的愚民把戲。
(五)
大凡每一個王朝建立初期,大多會使用酷刑管住那些不聽招呼的人,往后從鞏固權力需要出發,慢慢地用一些合情合理的方法去感化民眾,把他們引導成禁錮而非啟發思想的教化。封謚是代表,是方向,是楷模,是希望,是力量。通過封謚起來的典型人物的道德力量,所起到的教化民眾的作用,具有低成本,高產出的特點,封謚者得到了比被封者更多的好處和利益。
世上許多事情是過猶不及的。有時恰是過于沸騰躁動的感性投入,讓封謚人物負荷超載,典型就成了一個高高在上的符號,漸漸走上了圖騰化甚至泡沫化的世俗岔道。歷史上有些朝代過多、過濫地進行封謚,最容易忽略制度建設,從而褻瀆了人們崇高的精神追求,搞亂了人們的價值觀,大大惡化了現實的政治空氣,也使尊嚴、嚴謹、誠實等品質喪失殆盡。這一切在那時是不能阻止的,因為它的身后是整整一個王朝的制度。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需要信仰的,而信仰常常需要注入于精神偶像上,寄予這個民族的氣節、力量、人格高度、寬闊胸襟以及理想主義。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封謚人物,就是堅定信仰的標本。崇拜這些典型人物,就是看護人的信仰靈魂,鑄成普遍的價值基礎,形成人們共同遵守的準則和體系。不管社會如何變遷,這種典型人物都會深入人的心靈?;钤谒寄钪械娜耍h比獲得應景式封謚的人更能永垂不朽。(摘自《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