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馬古道的范圍
茶馬古道范圍的劃定必須首先從“茶馬古道”概念的確認開始,而后者又有狹義和廣義。狹義的茶馬古道指的是起于今天的云南、四川等傳統茶葉產區,在傳統的茶葉貿易中用馬幫等載體運輸茶葉到藏區和其他傳統茶葉市場,以換取藏區的皮毛等產品的交通運輸線。除了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之外,它的范圍還可進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肅等省區。
廣義的茶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為中心的中國西南云南、四川、西藏、湖南、貴州、廣西等省區及其與毗鄰的甘肅、陜西、寧夏省市和緬甸、印度、老撾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之間的傳統交通運輸線路。就地理范圍而言,它不僅覆蓋了歷史上的“蜀一身毒道” “旄牛道”“五尺道”“進桑麇冷道”“永昌道”“藏彝走廊”等,還包括了之前學者們提出的“西南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隨著唐朝前后茶葉傳人藏區并成為藏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以茶葉為載體的藏區與茶葉產區的商貿往來日趨發達,逐步形成了從茶葉產地到藏區的茶葉商貿之路。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又以行政力量大大強化并拓展了原本由民間商幫踏出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亞洲大陸上歷時最為悠久、空間分布最為龐大復雜的以茶葉為紐帶的古代商業交通網絡。
這個交通網的范圍遠不止國內的西南幾省區及其周圍地區,還隨著商幫的輾轉運輸而覆蓋了周圍的鄰國,如從云南出發的茶,又經西雙版納、普洱、騰沖等地進入到越南、緬甸,進而輾轉到達印度。從雅安出發的茶,則經過西藏的亞東、聶拉木、吉隆等出口,進入到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甚至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這些地方也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傳統商貿往來的范圍,也是茶馬古道覆蓋的范圍。
茶馬古道的線路
在開始討論茶馬古道的線路之前,有兩個問題必須明確。
首先,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茶馬古道是由云南和四川的茶葉產地通往西藏等傳統茶葉市場,并將西藏等地的皮毛和藥材等物品運往其他地區的商貿通道,但其實茶馬古道并沒有確切的起點與終點。比如中甸地區的馬幫最遠到達易武販茶,對他們而言,中甸就是茶馬古道的起點,而易武就是茶馬古道的終點;而易武商人販茶的最遠之地是中甸,對他們來說,易武就是茶馬古道的起點,中甸就是茶馬古道的終點。任何馬幫都不會“放空”白跑一趟的,都要在回程的時候帶上當地沒有的貨物。所以,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起點也是終點,終點也是起點。后文中我們提到茶馬古道從一地到一地也只是方便表述,指的并不是單向的運輸,而是兩地之間的雙向交流。
同時應當再次指出的是,茶馬古道也不是某幾條確切的道路,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這就猶如人體有主動脈、靜脈和其他毛細血管一樣,雖然有川藏道、滇藏道或者說貢茶道、買馬道、雪域古道等眾所周知的“主脈”,但這些并不是茶馬古道線路的全部。在這些“主脈”的周圍,還分布著無數類似毛細血管般的支線。因而,茶馬古道并不是幾條道,而是一張以中國西南地區為中心的龐大交通網絡,其外圍還延伸到了國內的西北地區和周邊的國家。
然這并不是說茶馬古道沒有核心與重點區域。它雖然覆蓋了青海、甘肅、陜西、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廣西等省及南亞和東南亞的諸多國家和地區,但因地理位置、茶葉運輸歷史、文化遺留等原因,滇川藏這一大三角區域在茶馬古道及其研究中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茶馬古道覆蓋范圍的廣泛和線路的復雜,要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之內就把茶馬古道的范圍和線路講清楚是極為困難的,只能就茶馬古道重點區域內的主干線略加說明。茶馬古道在中國境內的干線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是滇藏茶馬古道,即以云南產茶區西雙版納和傳統普洱茶集散地普洱為中心的路線。走向大致是由云南南部通向西北部,即由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普洱茶產地和集散中心,經大理、怒江、麗江、迪慶等地到西藏,再經碧土、邦達、昌都、類烏齊、邊壩、工布江達、墨竹工卡等地,最后到達拉薩,從拉薩出境后再進入尼泊爾、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國家和地區。
第二條是川藏茶馬古道,即以四川茶葉產地雅安為中心,從雅安出發,經康定、瀘定、新都橋、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到西藏的昌都,與云南茶馬古道相匯后,經過邦達、昌都、類烏齊、邊壩、工布江達等地,進入到拉薩。
第三條是從西寧到西藏的唐蕃古道,從西寧出發,經過日月山,湟源區域,到瑪多,玉樹、雜多、安多后,與川藏茶馬古道在那曲匯合,從當雄進入拉薩。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茶馬古道”的這三條干線都不是單一路線,在連通藏區和周圍地區的方向上,還有其他若干與之平行或交叉的支線。限于篇幅,我們只能選擇形成茶馬古道交通網絡的主要通道,此處就不列出包括貴州、陜西、甘肅等地的其他線路。
滇藏道
云南南部的西雙版納、普洱等地為世界茶樹的原產地,至今這里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大茶樹仍比比皆是。這里還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的主產區之一,也是歷史上藏民日常生活必需茶葉的主要來源。
由云南通往西藏的茶馬古道主線為:大理→洱源→劍川→麗江→石鼓,在這里分為兩線,一線過小中甸、香格里拉,一線過巨甸→塔城→拖頂→奔子欄。兩條線路最后在德欽匯合,過鹽井,到芒康。從芒康開始的路線由再次分為幾條路線,一條是北線,經芒康→察雅一昌都,與川藏茶馬古道匯合后過類烏齊→馬利→洛隆→邊壩→尼木→嘉黎到工布江達,過金達、如多,到墨竹工卡,經達孜進入拉薩;另一條為南線,芒康→登巴→左貢→八宿→然烏→波密→林芝→工布江達,與北線匯合后,沿著金達、如多,到墨竹工卡,經達孜進入拉薩。
滇藏古道在昌都出來后,出了上述路線之外,在類烏齊還有一條分支線路:類烏齊→丁青→巴青→索縣,到那曲后與唐蕃古道匯合,過那曲、當雄、羊八井,進入拉薩。
具體路線如下圖所示:

川藏道
受自然地理環境的恩賜,歷史上的成都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都是中國西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蜀地的商人早在西漢之際便突破崇山峻嶺的險阻、瘴氣風雪的阻撓和西南地區眾多部落之間的隔閡,以接力的方式將蜀布、邛竹杖、鐵器等商品運送到了印度以及南亞和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同時也為成都平原和茶馬古道上引入了產自印度洋的海貝。
不僅如此,距成都不遠處的雅安地區也是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茶葉產區,而且也是茶葉較早成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的地區之一。早在西漢時期王褒便在其《僮約》中規定“武陽買荼”。因而,由四川和西藏地區茶葉貿易而產生的川藏道也是茶馬古道的主干道之一。
由于地理上的臨近和民眾之間的不斷交往,川藏道和滇藏道之間也有著彼此交叉的關系。如成都和雅安通往拉薩的道路,與滇藏道在昌都和芒康與云南道匯合。由于改朝換代和版圖變化等原因,西昌區域很在長時間內屬于云南版圖,今天西昌到雅安段的茶馬古道,也是滇川道的重點路線。
川藏茶馬古道具體線路如下圖所示:

滇川藏“大三角”
在地質作用下,滇川藏結合部的“大三角”地區擁有著亞洲乃至世界最為奇特神秘的地形地貌,河流、山脈交錯,氣候垂直分布,西面高約5000米,東面高約3000米。這里東接中原,北通西域,西臨印度,南通海洋,構成了一塊獨具一格的地理單元,同時也造就了獨特的生態格局,既制約又豐富了周圍的民族和文化的想象空間。

不僅如此,這里還受到過多種民族集團和文化的沖擊,印度文化、中原文化、西北氐羌文化、東南百越文化、中南百濮文化都在這里交匯,茶葉、絲、稻米、甘蔗等農作物也從這里走向并改變了世界。也正是在各種物資和文化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中,造就了茶馬古道,進而以其獨一無二的“紐帶”和“媒介”作用,發揮著超強的“黏合劑”的作用,將印度文化、中原文化、雪域藏族文化、氐羌文化、百越文化、百濮文化都凝聚在了這里并播布到了世界各地。
因而,滇川藏“大三角”區域正是茶馬古道的核心區域,西藏的昌都和芒康也成為了滇藏、川藏古道的重要匯合點,以麗江和雅安為中心的茶葉集散地才串聯了滇川、滇藏等多條重要茶馬古道線路。
滇川藏“大三角”區域內的茶馬古道詳見右圖:
唐蕃古道
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太宗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由唐蕃古道入藏。自此,唐朝與吐蕃之間使臣不斷,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唐蕃古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逐漸開辟、迅速興盛起來,并且很快成為一條站驛相連、使臣仆仆、商賈云集的交通大道。
唐蕃古道的起點長安(今西安),終點是吐蕃都城邏些(今拉薩),跨越今陜西、甘肅、青海和西藏4個省區,全長約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內。具體路線分述如下:

西安至西寧段:從西安出發,經過咸陽一興平一武功一風箱一千陽一清水一天水一隴西一臨洮,之后分蘭州與廣河、臨夏兩路匯合在民和,最后抵達西寧。詳見下圖:
西寧至拉薩段:
從西寧過湟源(日月山),到共和,進入瑪多,翻越巴顏喀拉山口,進入玉樹地區,再經過雜多,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安多,過那曲,從當雄進入到拉薩。
西藏地區茶馬古道
北線:拉薩→羊八井→當雄→那曲→安多→唐古拉山口→雁石坪→沱沱河→五道梁→昆侖山口→塔爾木,最后進入青海。
西線:當雄→納木措→班戈→色林措→措折→尼瑪→洞措→改則→雄巴→革吉→噶爾→日土,北上到新疆的葉城。
南線:拉薩→尼木→江孜→日喀則→拉孜→定日→薩嘎→仲巴→帕羊→到巴嘎,從扎達到噶爾匯合。
西藏地區出境線有主要三個,分別是亞東、聶拉木、吉隆。
西藏地區茶馬古道主干線詳見右圖:

川陜(甘)道
陜南也是傳統茶葉產區之一,加上西北地區也是茶葉的主銷區,由此也形成了由四川、陜南的茶葉運銷甘肅等地的茶馬古道。這條古道的大體方向是由臨邛經成都、綿陽、廣元、寧強、漢中、天水至蘭州。
由于各地所產茶葉種類的差異和民眾對茶葉不同的偏好,川陜(甘)道上的茶葉運輸方向相對比較明確。如四川邛來、灌縣、大邑所產的綠茶,經成都,轉寧強、漢中,再轉天水,也運抵蘭州;紫陽茶由南紫陽、西鄉、洋縣、漢陰運至漢中,經雙石鋪、兩當、徽縣,到天水,再分銷甘谷、秦安、清水及隴南各縣;巴山綠茶由四川西北部的安縣、北川、江油、平武運抵文縣碧口鎮,再經武都分運經天水達蘭州。
具體線路詳見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