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以來,文化線路作為一種新型文化遺產,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國歷史上,人類的遷徙、流動和跨地域交往從未停止,先后開辟了絲綢之路、大運河、茶馬古道、古蜀道等多種主題的文化線路。這些文化線路的研究與保護為深入洞察人類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茶葉、瓷器、絲綢是古代中國向世界輸出的最具聲譽的三種商品,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影響了世界經濟、文化格局,并在潛移默化中轉變著人類生活的方式和品質。伴隨著這三類商品的輸出,中國境內形成了三條重要的商貿通道——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以及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網絡龐大,路線復雜,覆蓋6省區20多個民族,不同的支線向南、北延伸后分別與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相貫通。沿途地勢險峻,氣候無常,自然景象變化萬千,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構成了茶馬古道獨具魅力的遺產特征。茶馬古道串聯了茶葉產地、儲藏地、集散地和消費地,于盤根錯節處留下了大量的遺存,主要包括:1 古茶園(樹)、古茶號、老茶廠;2 古城鎮、驛站和集市;3 古道;4 古寺院;5 橋梁、水井、摩崖石刻等其他遺存。茶馬古道作為我國西南地區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價值的線性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利用好這份珍貴的文化財富已成為重大的研究課題。
保護茶馬古道的意義
茶馬古道的遺產價值
1、茶馬古道是在特定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下形成的大型商貿交通體系,蘊含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并以茶文化作為其獨特的個性,在亞洲文明的傳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茶馬古道扎根在亞洲板塊最險峻的橫斷山脈,分布在民族種類最多、群體形態最復雜的滇、藏、川及東南亞、印度文化圈內,維系著漢、藏兩個凝聚力最強的文化陣營之間的交往,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朝氣,被認為是大陸上惟一一條還在運轉著的文明古道,對于研究古代文明傳播、解釋漢語言的起源、漢藏文化聯盟的發生、民族的形成與民族關系的變遷、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關系等重大課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于我們突破以印歐文化為中心的傳統觀念。
2、茶馬古道見證了曾延續千年的馬幫文化,體現了他們世代延續的執著無畏的開拓精神和力量。
茶馬古道的發展和演進是軍、政、僧、俗共同推動的結果,沿途的關隘、驛站、寺院、古鎮星羅棋布,確保了整個體系在功能上的成熟與完善。但茶馬古道最初的締造者——馬幫,卻是這當中最值得一提的英雄。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賦予了他們超人的智慧與膽略,他們負重履險,于逆境兇途中觸探生機,挑戰不僅來自腳下的路,還有惡蟲野獸、雨雪瘴氣、土匪山賊。然而,在馬幫特有的文化氛圍下,這些都無法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正是歷代馬幫苦役般的職業生涯,才創造出了人類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商貿之路。今人循著茶馬古道一路走去,無不為沿途險惡地勢而咋舌,同時更為馬幫的勇敢和執著肅然起敬。
3、茶馬古道沿途的各類遺存生動地再現了古時候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
茶馬古道上的商貿活動曾是高原地區生活中最為活躍的元素,吸引了人群的匯聚,各類典型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技法因而在沿途遍地開花。例如傳統的鹽業生產,包括鹽井、鹽田和獨有的制鹽術,今天依然可以在茶馬古道上尋找到它們的蹤影,有些甚至還在進行著作業。
茶馬古道所經之地,有漢、藏、傣、彝等20余個民族居住棲息,形成了中原文化、貝葉文化、火文化、東巴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同時藏傳佛教、禪宗、上座部佛教等也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今,茶馬古道沿途各地的民居樣式、衣著服飾、風俗民情、語言乃至房前屋后的宗教標志都有著千差萬別,被形象的概括為“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這種多元文化特點,使茶馬古道成為一條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
4、茶馬古道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的文化景觀。
茶馬古道經過的區域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分布著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湖泊瀑布、地熱溫泉。為了適應地形的變化,茶馬古道在延伸的過程中,時而是陡峭的石階,時而是幽深的野徑,時而是驚濤駭浪上的吊橋,時而是斷壁懸崖邊的棧道,絕境中甚至化為一條鐵索、一根溜繩,連接著來路和去程。這使得茶馬古道不同于普通的商貿通道,它是人類面對不利的自然環境,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膽略,就地取材,突破障礙,變天塹為通途的杰出創造。它所彰顯的人類開拓進取精神,與周圍奇偉險峻的山河景觀相互映襯,使茶馬古道成為擁有奇特感染力的文化景觀。獨特而復雜的地理環境和生物資源是景觀中宏闊的自然背景,而茶葉種植、鹽業生產、黑陶制造等生產活動,以及各類民居、宗教建筑、軍事設施等,則在背景上添加了絢麗的人文色彩。這種人類通過對大自然實施最簡單克制的干預而獲得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實例,也是茶馬古道對現代社會的一種有益啟示。
保護茶馬古道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漢藏團結和穩定
保護茶馬古道的意義不僅在于保留住古人的杰出創造,同時也是為保存漢藏民族深厚的傳統友誼,這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雖然過去以茶易馬的交換方式已不復存在,但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的貿易聯系仍然在藏漢兩族人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今天,擁有數百萬人口的藏族和占據廣闊國土面積的藏區首當獲得充分的發展。在茶馬古道基礎上形成的青藏道、甘青路、川甘路、川滇路等溝通內地與藏區的交通要道,都已為此作出巨大貢獻;而那些分布在偏遠地區、尚未被現代路網取代的古道分支,還會繼續履行其歷史使命,為當地藏民帶來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以及漢族人民真誠友好的心意與幫助。
2、有利于弘揚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茶馬古道連接多個少數民族區域,有些區域交通極為不便,其傳統文化鮮為人知,經濟也十分落后。通過對茶馬古道的保護與宣傳,將使這些地區的民族文化為更多的人知曉,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這對于保護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伴隨著學術界對茶馬古道的深入研究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瀕臨滅絕的民俗、語言、史詩傳說、服飾歌舞等,都將有望得到及時的記錄和保護,使得這些古老文化不至于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驟然毀滅。
3、有利于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茶馬古道是我國至今為止西部自然、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類型最為豐富的遺產長廊,當地的動、植物種類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獨特性,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極具代表性。茶馬古道的有效保護不僅將為各學科學術研究提供基地,還將為當地提供可持續的旅游資源,同時吸引投資,增加就業,整體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云南境內茶馬古道上的西雙版納、香格里拉就是突出的例子,近些年的旅游發展對于當地其他產業和地方經濟的整體拉動作用已經初步顯露。
茶馬古道遺產的保護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保護現狀
1、遺產家底不清,保存狀況較差。
1 990年代以來,茶馬古道主題研究持續開展,關于茶馬古道的歷史沿革及主要路線走向,學術界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統一的論述。然而,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來講,這僅僅是完成了基礎研究階段的工作,茶馬古道的保護還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和支持,保護管理、綜合整治、合理利用等方面缺乏統籌協調,尚未形成宏觀視野下的總體保護規劃;文化線路遺產保護的科學研究不夠深入,對文化遺產內涵的認識,對保護對象和范圍的認知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同時,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整體環境惡化,導致文化線路遺產面臨生存威脅,遺產本體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水患、風化、腐蝕等病害的侵蝕。隨著自身的發展和更新,城鎮街市的建筑原貌和傳統特征也逐漸湮滅,加之公路、鐵路和新型交通工具的引入,茶馬古道各路段的傳統功能和風貌有不同的變化,尤其是很多支線的羊腸道逐漸消失,茶馬古道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2、受到城市化、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沖擊。
隨著各條進藏鐵路的開工和建成,大規模商貿與人員往來對文化遺產本體構成現實威脅,城市化帶來茶馬古道沿線居民思想觀念、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進而使這一文化遺產的各種元素、環境風貌、生態系統受到較大的人工干擾。在資源利用上,人們只注意進藏貨運量的增長與否和客運服務的舒適、便捷程度,卻很少關心外來思想文化與商業沖擊對生態環境、特色風貌、建筑傳統等方面的巨大影響。同時,作為流動著的傳統文脈,茶馬古道承載著千百年的文化積淀。如今,依附于古道沿線的民族民間文化,如地方戲曲、民間傳說和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由于缺少調查和保護,而面臨逐漸銷聲匿跡的危險。一些地方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開發中缺乏長遠戰略眼光,不注意對文化資源的妥善保護,交通道路、市政管網、水利工程等的建設將茶馬古道切割得四分五裂,使得古道的深刻歷史內涵隨著其外部風貌的大幅度改變而徹底喪失。
存在的問題
茶馬古道的保持現狀反映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對遺產缺乏系統的調查和研究支撐,以及具有針對性的遺產認定標準和保護理論框架;缺乏統一的保護策略和分區域的保護規劃;缺少國家和各級政府在保護和管理方面的協調機制。
由于茶馬古道線路龐大而分散,跨越眾多行政區域,遺產保護管理力量分散,導致綜合整治、合理利用等缺乏統籌協調。茶馬古道作為跨省的古代商路,如今已很大程度上喪失了現代交通的功能,故而交通部門無意管理;由于相關各類遺存尚未被認定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部門也缺少介入的依據;而同時,茶馬古道作為近年來的一個旅游亮點,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各地根據自身旅游發展的需要對其采取各種改造和粉飾措施,結果導致茶馬古道處于一種“保護管理無人過問,開發利用各自為政”的危險狀態。
加強茶馬古道保護的工作思路與要點
茶馬古道保護總體思路
關于茶馬古道的整體保護,可考慮以下三個思路:
構建主題區域 茶馬古道在不同區段、歷史和自然條件、民族文化、遺存類別和保存狀態,以及當前城市化程度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應當據此研究確定具有代表性、價值突出、保護基礎條件具備優勢的區段,劃定為重點保護區域,定義保護主題,先行一步實施保護措施。采取這種以點帶面的思路,可以輕裝上陣,避免從一開始就受制于資源有限而保護范圍過大、戰線過長所造成的困境。
構建歷史剖面保護和再現古道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關鍵要素是茶馬古道保護與展示所要達到的重要目的。應當在古道沿線建立不同時期節點的歷史剖面,集中再現古道在那一時刻的真實風貌。文化線路相對于一處單體遺產的優勢在于,由于不同地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有疾緩之分,受外界的影響有深淺之別,各個歷史階段留下的印跡散布在相對廣大的空間里,彼此并未完全疊壓,便于我們更加清晰的了解它的發展脈絡。例如,茶馬貿易、中央管轄、宗教演變等重大題材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均可在藏區找到實證。以寺廟為例,茶馬古道上各個城鎮中的寺廟在藏區的宗教地位、建立時間、派別屬性、建造風格等都不盡相同,這樣就鮮明地再現出茶馬古道沿線宗教景觀變遷的歷史剖面。
構建多種文化共生空間茶馬古道的保護必須與沿途多種民族文化的保護緊密結合,抵制城市建設帶給遺產本體沖擊的同時,也必須防范大量涌人的外來文化對當地原生文化的沖擊。作為茶馬古道所依托的背景環境,多種文化和諧共生的局面已成為遺產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實施茶馬古道整體保護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為沿途各地的多種原生民族文化保留繼續延續的空間,只有這樣,茶馬古道的價值和生命力才不至于被剝離。
今后工作要點
加強基礎工作 茶馬古道作為文化線路遺產,具有規模大、分布廣、環境復雜等特點,加強基礎研究是對茶馬古道實施有效保護的基礎和先決條件。應當結合“三普”工作,開展遺產資源專題調查,并依靠田野調查和民族志研究,進一步查證其歷史沿革和現實狀態,同時對各類遺存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的剖析,理清各種民族文化對古道形成和發展的作用。應當采取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從考古、歷史、民族、宗教、民俗、地理等多角度考察遺產的構成、屬性,全面歸納茶馬古道的價值,同時還要開展深入細致的勘察、測繪等工作,為遺產準確定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專題研究,制訂茶馬古道整體保護的宏觀戰略。
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建立專項法規各地應在對茶馬古道相關遺產進行認真調查梳理的基礎上,抓緊申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為茶馬古道的保護明確法律依據。目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已將茶馬古道云南段整體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申報成功,將為接下來的保護工作爭取到人才、技術、經費等各方面的保證。
與此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制訂并頒布茶馬古道地方專項法規,進一步確立茶馬古道的遺產地位,并依法對其實施長期保護;提高公眾對其價值的認識,規范遺產區域內的各種開發、建設活動,避免遺產及其環境遭受新的損害。
制汀保護規劃應當根據基礎研究成果,對茶馬古道的遺產價值及真實性、完整性進行評估,確定遺產和環境景觀的構成要素,確立保護對象,提出具有針對性的保護原則。建議根據茶馬古道的規模及對保護管理的客觀需要,可以先行編制茶馬古道保護規劃大綱,以此指導各地編制省級和地州級茶馬古道保護詳細規劃,科學規劃遺產保護、管理、展示、利用等各方面內容,明確保護管理措施和要求,分期實施目標和工作步驟,為開展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導。規劃應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鎮建設、水利、交通、環保等專項規劃充分銜接,確保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
各省茶馬古道的保存狀況不盡相同,保護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多種多樣,應當依據保護規劃,因地制宜開展茶馬古道保護工作。但同時,對于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各省文物部門應加強溝通,積極開展跨區域、跨部門合作,相互借鑒,共同探討有效的解決方案,增強茶馬古道保護工作的整體協調性。
引導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適度發展,防止過度開發應針對茶馬古道線性遺產的特點,研究遺產展示的最佳途徑和方法,以此引導相關的旅游活動的健康開展,突出自然天成的文化特色,避免對遺產和景觀造成過度干擾。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維護當地民眾的利益,維護他們與遺產的原有關系和傳統相處方式,避免為外來者及其經營行為所取代。茶馬古道的自然屬性決定了游客體驗有可能是基于對遺產本體的直接踩踏,同時全程的無限開放也使得部分旅游行為發生在管理部門的視野之外,游客的安全、遺產的安全都將存在重大隱患,這些都是我們工作中必須面對的挑戰。
申報預備名單,逐步開展申遺準備申報世界遺產是向國際范圍內宣傳遺產價值、展示遺產保護成果、主動接受未來的國際監督的一種途徑,成功申報世界遺產將大幅提升遺產的國際認知度,并能整體規范和完善相關各項保護管理工作,值得鼓勵和支持。各省可在全面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先行申報列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并依照《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要求,不斷進行完善,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創造有利條件。
茶馬古道是一條路,承載了馬幫千余年的沉重步履;茶馬古道是一張網,織就了各民族割不斷的歷史淵源;茶馬古道是一部書,記載了沿途世代的民風百態;茶馬古道是一幅畫,今人試圖在線條間體味歷史的蒼涼……
保留住歷史的真跡,讓它在新世紀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