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應是隨著人類的遷徙和物資交易的逐步擴大而逐步形成的。同時應當指出的是,政府和西南地區的茶馬貿易只是國家和政府層面的商業往來,而政府無論如何都不會在沒有任何民間商貿往來或沒有清晰交通線的基礎上進行茶馬貿易,這就如同不會在一塊沒有任何民間交易基礎的空白之地設置交易市場一樣。由此可以判斷,早在政府進行茶馬交易之前,茶馬古道的路線已基本形成且民間沿茶馬古道進行的茶馬交易已經相當活躍了,政府設置茶馬司等相關管理機構進行茶馬貿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一民間貿易形式加以管理使之規范化罷了。
從某種程度上看,麗江成為滇西北和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是在其位于云南通往西藏必經之路上的優越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勢的先天條件下,由麗江地區獨具的人文魅力決定的。
地理位置是影響一個民族或族群發展的重要因素,它決定著一個地區的開放程度,決定著一個地區對外的交流與來往,甚至決定著一個地區或民族的興衰。麗江位于云南西北部,青藏高原南端,同時也是云貴高原與橫斷山脈過渡的云嶺山脈的銜接地段,東部及東北部與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涼山州毗鄰,西部與怒江州蘭坪縣及迪慶州維西縣接壤,西北部與迪慶州中旬縣隔金沙江相望,南部與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鶴慶、賓川三縣及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永仁兩縣相連或隔江相望。因為處在這個地理位置上,麗江地區歷來是云南和西藏、四川等地交流的重要關口,成為了歷代馬幫的最佳選擇,“由云南昆明,經麗江、中甸、阿墩子(德欽),過寧靜山,轉昌都,約兩月半可抵拉薩,云南商人多取此道”(黃慕松等《奉使辦理藏事報告書》)。也正是因為麗江“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外控蕃藏,內敝滇西”,這里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內地入藏,必以麗江為正路,故漢武求身毒,往往被昆明夷阻絕……蓋自元、明以來西戌即敘,而麗江木氏義有控制之故,底把、中甸、江外之途坦然無阻。其宗、拉豁、江內之路蕩蕩通行。”
從地形地勢來看,麗江西側的滇西北地區有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條大江,這三條江的兩側由于江流的常年沖刷,多呈“V”字形,加上江流湍急、筑橋困難,雖行人及少量行李可由“溜索”過江,卻不宜大型的馬幫橫渡。而金沙江在石鼓鎮突然改變了方向,形成了一個將近1 80度的“萬里長江第一灣”,在石鼓鎮形成了江流相對較為平緩的一段,既造就了江岸兩側如帶的柳林和層層的梯田,也形成了寬闊的江面和平緩的水流,提供了最佳的渡口,為云南和西藏的往來提供了便捷。
從海拔落差和氣候條件來看,普洱茶產區的海拔僅為1 700~1 800米左右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滇南氣候炎熱地區,而馬幫的最終目的地青藏高原海拔則高達4000米以上且氣候寒冷。在巨大的海拔差異之下,滇南茶葉產地的馬幫中的大部分到了麗江之后就不敢再往前走了,因為他們常年生活在溫熱的低海拔地區,不耐寒,不善翻雪山,不適應太高的海拔,加上不會喝酥油茶,不懂藏語,沒有藏族朋友與土匪周旋,也請不到藏族馬鍋頭和勞都,只能把貨物出手給麗江的商人。與此同時,康藏的商人常年生活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到了麗江之后也很少再往下走,因為他們也不適應滇中和滇南的海拔和氣候,認為“牦牛下壩難生存”,加上他們離不開能夠喝到酥油茶的地區,對滇中和滇南相當陌生,因而固執地認為漢族的商人全是奸商,所以他們寧愿把貨物賒銷給納西族商人,也不愿將貨物賣給付現錢的漢族商賈。正因如此,無論是茶葉產區來的馬幫,還是藏地下來的馬幫,海拔2400米的麗江大研鎮成為了他們最佳的選擇,成為了馬幫無二的補給站和中轉站。
正是鑒于麗江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清政府在麗江市的永勝縣專門開設了茶馬貿易市場,即北勝州茶馬市。劉健《庭聞錄》記載:順治十八年(1 661年)三月, “北勝邊外達賴喇嘛干部臺吉,以云南平定,遣使鄧幾墨勒根方物于北勝州互市茶馬。”就在這一年十月,北勝州開始茶馬互市。道光十五年《云南通志稿》記載:“順治十八年(1 663年),準達賴喇嘛及根都臺吉于北勝州互市,以茶易馬。”《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康熙四年(1665年),復準云南北勝州開茶馬市,商人買茶易馬者,每兩收稅銀三分。該撫詳造交易細數、番商姓名,每年題報。”文中的“北勝州”即今天的麗江市永勝縣。因當時云南所產的普洱茶滿足不了藏族商人的需求,又招商人到川湖產茶區采購,運至北勝州互市。 “后來麗江府改設流官,且交通較便,茶市改設麗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歷九月至次年春天,趕馬隊到麗江領茶引,赴普洱販茶。從麗江經景東至思茅,馬幫結隊,絡繹于途,每年貿易額有達五百萬斤之多。”
如果說麗江地區地理位置和地形差異造成的影響是馬幫們的無奈之舉的話,那么麗江地區人文方面的魅力則是他們主動在麗江進行交易的主導原因。
麗江自古以來就是周圍各民族之間物資和文化往來的中心。據《三國志》等書的記載,早在漢晉之際,納西族的先民就在同四川巴蜀地區的商人進行著布、帛、鹽巴、鐵、畜等產品的交換。唐、宋之際,位于吐蕃和南詔大理國之間的納西族先民與前兩者均有著密切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往來,如《蠻書》中便有博易三千二百口大羊的記載,《東巴經》中也有“‘聰本’(藏商老板)馬幫九兄弟,趕著九十九個馱子來”的記述。在經年不斷的對外物資交流之中,納西族的先民也養成了兼收并蓄的心態,在一種平和,恬靜的氛圍中與周圍兄弟民族和遠方的朋友不停地交流著各自的歷史與文化,學習和吸收他們的長處之后轉為自己的民族文化優勢。也正是這種恬靜與平和造就了麗江古城的安詳與內蘊,無論是泛著青光的石板路,還是木橋溪流邊的老屋,抑或是曾經馬蹄聲聲的街道、巋然不動的牌坊、入木三分的楹聯匾額,在滲透著納西先民的精巧和智慧的同時,無不體現了古城的博大與安詳,也體現了納西先民孜孜追求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這些都是納西族的先民在人文氛圍獨一無_-的優勢,也是馬幫鐘情于麗江的動力所在。
同時,由于納西人處于滇藏交往的必經之路上,他們不僅善于吸納各自的所長為己所用,還善于同各個民族的人們交朋友。如他們專門為藏族商人營造了一種家一般的感覺,往往把接待藏族商人的客棧或家里的客房布置得與藏家的格局一個樣:座位上有藏式的褥子,火塘邊有打酥油茶的全套工具,馬匹有人照料,主人又會說一些藏語,貴重的物品也可以放心地放置于房內。在同藏族商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也沒有哪一個納西族的商人賴帳或是耍滑,于是,藏族商人自然就把麗江視為了人身和貨物安全都有保障的商旅途中的天堂,到了麗江后就不會再往下走了,即便要走得稍遠一些,也只會以麗江作為大本營,把東西寄放在麗江的朋友家里,去大理趕幾天三月街又很快回到麗江。
也正是因為眾多往來于云南和西藏的商人把麗江作為他們旅途中無二的中轉站,麗江納西人把麗江古城大研鎮又叫做“鞏本知”,“鞏本”在納西語里是倉廩之地的意思,“知”就是“街子”,也就是集市。由此不難想象,像全國其他交通要道上的許多城鎮一樣,麗江古城也是由道路碼頭而逐漸形成的物資集散地,最終人煙輻輳,成為了遠近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同時我們也可以推測,麗江作為常年的區域性交易場所的功能被民間認可之后,逐漸出現一些為長年在茶馬古道上流動的“行商”(即馬幫)服務的“坐商”,為滿足這些“行商”和“坐商”的生活和交易需要,這個區域的社會、文化功能越來越完備,形成一個聚居區并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兼有集市和聚居功能的城市。
麗江由區域性市場的繁榮而逐步發展為聚居區并最終發展為城市,在此過程中,麗江城無墻的特殊布局也起到了尤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市場包含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是供求關系的總和,二是某種需求,三是交易場所(集市)。作為交易場所的集市是一定是開放性的,需要接受各方的人、財,物前來交易,而城墻則是封閉性的,其功能主要是防御外來的侵擾。從這個角度來說,麗江既為一個集市,就不可能建設城墻以封閉自己,否則,它作為一個集市的功能便無法得到臺理發揮。這點我們從麗江古城現在的布局結構和各處店鋪的位置也不難看出:馬幫們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里,又從這里走向新的目的地,于是,古城便漸漸形成了以四方街廣場為中心、四周店鋪客棧環繞、有數條道路放射而出的格局。
今天的麗江古城依舊沿襲著傳統的布局,四方街畔的河渠中依舊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門前架橋,或屋后有溪,街頭巷尾無數涓涓細流,穿墻繞戶蜿蜒而去。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在與兄弟民族的交流往來之中,住宅中也融入了漢、白、藏等民族的傳統因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