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任重道遠
著名文化學者、本刊主筆張頤武教授最近提出“大國文化”的觀點——“一個國家對世界的貢獻不應該僅是物質產品,更應該包括精神產品。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越來越具有全球影響力時。其與時俱增的國際魅力必然要求文化產業的國際化,要求‘走出去’。中國文化始終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在中國的綜合國力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大勢所趨,也必將極大提升國家‘軟實力’。”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上升其實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的對外開放提供了條件。正是在“中國制造”影響全世界,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在全球影響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的傳播也成為中國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重要方面。張頤武認為, “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影響。”他同時指出, “我們同樣需要冷靜地看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與快速增長的經濟‘硬實力’還遠不成比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影響全球性議題和議程方面,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具有高度的強勢運作能力。”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張頤武教授對“文化中國”的概念給予新的界定——不僅包含“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而且包括“大眾文化中國”。創造一個“魅力中國”,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民間、媒體和海外華人以及熱愛和關切中華文化發展的全球人士的共同努力。“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正當時日!
“心底有‘私’天地寬”為民資松綁放行
“心底有‘私’天地寬”。“私”者。民營經濟之謂也。日前,《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 “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具有政策性的重大突破,是對“非公經濟36條”的發展和完善,贏得“新非公經濟36條”的美名。政策好,更要落實好。政府各部門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把貫徹和落實《意見》擺在更重要的位置,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創新求實,抓緊研究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嚴防出現新的“玻璃門”或“彈簧門”,口惠而實不至,這是國家增長“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 “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對各類投資主體同等對待,不得單對民間投資設置附加條件。”為此。要與“非我族類”的“經濟血統論”徹底決裂,市場經濟切忌政府當“老板”,更不允許“裁判員”兼“運動員”。《意見》明確規定,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商貿流通、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推動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對民企而言,任重道遠。既是難得的機遇,更是嚴峻的挑戰。重要的是民企應科學發展,選準目標,量力而行,堅持創新,提高素質,實踐社會責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門戶網站發力爭奪“微博”更須有內容支撐
隨著“微博”用戶的劇增,以及和手機、電子郵件的結合,其商業價值吸引門戶網站的高度關注,時下呈現吹響“集結號”發起總攻擊的態勢。在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等相繼“標配”“微博”后,還有鳳凰網等也不甘寂寞,開發短信息和“微博”互動功能。據悉,新浪“微博”用戶量已經逼近千萬人次,這就更加刺激了業界競爭者的敏感神經。紛紛加入“微博”大戰。搜狐CEO張朝陽直言,“微博是一項標志性配置!”易觀總裁于揚認為, “微博滿足了媒體消費習慣的演進,提供一個新的及時、互動交流平臺。致使廣大用戶趨之若騖,誰都不敢不做‘微博’。”“門戶網站的‘微博’時代已經開始,各家都有自己的優勢,未來孰優孰劣尚難定論。”面對這樣一個“春秋戰國”時代,我們認為,若想成就霸業,必須重視內容的支撐。即使再強大的平臺,再通暢的大道,倘若沒有吸引“眼球”的內容, “金玉其表。敗絮其里”,也無法發揮“微博”的功效。今年“兩會”期間, “微博”問政,曾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可是會后則“人走‘博’涼”,多日不見更新,甚至成為“死博”。若想做到“博微言不輕”,惟有內容更新,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惟新取勝。任志強的一則論房價的“微博”令人深思: “記者問中國樓市何時崩盤,我認為這是個幼稚的問題。連基本住房都沒解決,何來崩盤之說I”中國奧運速滑金牌得主周洋,曾因一句“讓父母的生活更好一點”的真情道白,引起“官員”的反感。最近的一則“微博”更讓人感動:目前,在冰雪健兒的慶功會上,長春市委書記問周洋“現在還有什么困難?”,率真的她回答道,“我父母還沒有工作。”市委書記當即表態, “各個部門領導都在,可以解決一下了!”由此可知“微博”只是個“酒瓶”,醇香的好酒才是“內容”。
中關村打造“產學研”完美的“技術聯盟”
中關村創新示范區打造“產業技術聯盟”,讓“產學研”形成全新的研發創新鏈條,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技術聯盟”可以“串聯起政府資金和產業鏈資源,破解各自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促進行業增長方式轉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關村產業技術聯盟和企業共參與、承擔了3大類146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既為國家重大科技研發提供了抓手,同時也為一大批科技成果產業化奠定了基礎”。一是“科技人才更有用武之地”,術業專攻,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信息共享,攻克難關。例如醫療器械企業一直處于市場的中低端,聯盟成立后,突出重點,聯袂攻關,更容易問鼎成功。二是“科研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特別是設備利用率得到極大提高。例如北京“勁能”公司,其儀器設備利用率由原來的不到30%,提高到現在的80%以上。三是“產品研發經費得到大幅度提高”,極大激發成員企業的創新熱情。例如中國飼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提供的數據表明,入盟前年平均投入資金僅占銷售額的0.3-0.5%,入盟后提高到1.5-5%,這主要得益于國家資金的扶持。四是有利于“克服產品同質化提高整體技術含量”。我國有許多產品,規模已達到世界前列,但各自為戰、產品同質化、低價競爭,“聯盟”的出現,串起一條全新的產業鏈,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中關村的“產業技術聯盟”是創新實踐的新生兒,還須在發展中成長、強化、完善,為中關村的自主創新示范作用提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