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勇上小學的時候,每到中午,都會有一個“差事”,就是聽從母親吩咐,去工藝品廠車間叫父親吃飯。他永遠不會忘記,那是一個從沒有結果的呼喚。因為,父親——冀派內畫壺代表人物王習三為藝術創作廢寢忘食早已成為常事。一到崗位,他或是一手緊握內畫壺,一手執筆勾畫;或是拿著畫樣,陷入深深思索中,似乎聽不到兒子的聲音。有時,旅游外賓來訪,一面對父親的作品不斷稱道,一面拍攝父親工作的姿態。少年時,他清楚地記得,一位名叫艾倫森·艾格達的美國老人拿出12萬美元,收藏了王習三創作的一套清代帝后肖像鼻煙壺,又專程來拜訪父親。那時候,王自勇眼中的父親就像他手中的鼻煙壺一樣,既親近又遙遠,既熟悉又陌生,既神秘又昂貴……日久天長,父親這種癡迷內畫藝術的神態、動作,在王自勇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許下一個心愿——今后也像父親一樣獻身內畫藝術,最好能有一個莊重而熱鬧的場所,讓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對華夏文化遺產嘖嘖稱奇。
王習三的成就顯著,成為冀派內畫藝術創始人、建國后第一批工藝美術家,繼而成為全國政協委員。1991年,王自勇大學畢業后,放棄留校機會,坐在父親對面,細心求教,精心研究,整整畫了5年壺,成為冀派內畫藝術的傳人。
內畫展館之夢
然而,與內畫壺大師王習三經常相處的人不難發現,名望高、成果顯著的王老一直有一個愿望和一個遺憾:愿望是,要把中國內畫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讓五湖四海的中外游人都能通過大型展示平臺了解中華文化遺產;遺憾是,大型展館需要最少數百萬元投資,一輩子在工藝品廠埋頭苦干的習三大師,對這筆巨款只能望洋興嘆。大師的這種心思。早已被細心的兒子發現。
2002年12月某日,王習三突然發現自己家里丟了一件寶貝,是他珍藏的一幅明代大學者楊慎的書法作品。王老深知,這是一個孤本。老人一直當寶貝一樣珍藏,從來都沒有給外人看過,怎能不翼而飛?
寶貝丟失之后,古玩行專家告訴王老,這件書法作品價值百萬以上。
最后,王老終于想到了“盜寶者”是誰。原來,2002年12月,王自勇到南方出差時,看到一些旅游城市的博物館有很多人參觀,成為景點,很受觸動,聯想起父親那份未能實現的愿望,一狠心,把父親珍藏的寶貝以40萬元的低價出讓,為的是早日建起一座內畫壺展館,讓游人欣賞到中國內畫藝術的精髓。
盡管父親很生氣。但是也沒有太多責怪王自勇。然而,王自勇想得還是太簡單了,40萬元與數百萬元差距太大,內畫展館依然是一個夢!
于是,王自勇又琢磨上了父親珍藏20多年的另一件寶貝,那是一套40件的美國總統肖像鼻煙壺。然而,父親聽到兒子又要出讓自己唯一留存的寶貝,一口回絕了。
后來,王習三看到兒子王自勇為建城展館,四處奔波籌款,一天天瘦下去,著急上火得滿嘴起泡,深受感動,一咬牙,把40件的美國總統肖像鼻煙壺遞到兒子手中。2003年,中國第一座內畫壺展覽館作為河北衡水市一處旅游景點,終于出現在鬧市街頭。資金問題難以解決,王自勇為此第一次在親友面前落了淚……但中國內畫展館情結始終不變,讓他沖破層層困難,把一件件散落在民間的內畫傳統珍品收集到自己的展館中。
不斷開拓市場
展館開業了,成為AA級旅游景點,但門前冷落車馬稀,又成為他面臨的一大難題。
為了開拓市場,王自勇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國家承認中專學歷的內畫藝術學校;并與成為工業旅游景點的衡水老白干酒廠聯姻,把“習三內畫”與精品酒包裝融為一體;開創了“內畫光壁圣誕球新畫法”,為上海高峰論壇創作“國禮”——六國元首肖像……很快,冀派內畫藝術展館知名度大增,前來參觀的游人絡繹不絕。2004年,一對到中國旅游的德國夫婦專程乘出租車由北京到天津,再由天津專程到衡水市找到王自勇,選購了冀派內畫作品50余種,貨款達18萬元,讓王自勇再次感受到內畫壺走向世界帶來的成就感。
近日,河北省石家莊又一座內畫館已經封頂,即將迎接中外游客。王自勇也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內畫壺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作為冀派內畫傳人和河北省十大優秀青年,他走進央視強檔節目——《財富故事會》,向觀眾講述著自己的故事。他堅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最大的內畫展館將讓海內外游人喝彩。
鏈接
閑話內畫鼻煙壺
馮新生(北京)
冀派內畫藝術的90%以上的作品都是鼻煙壺。由于鼻煙壺壺口小,難以操作,所以在內畫產品中價值最高。
突出內畫藝術的鼻煙壺在所有工藝品中取材最廣,集燒瓷、料器、玉石雕琢、金漆鑲嵌、雕漆、景泰藍、象牙、竹木雕刻、金屬工藝、書法、繪畫等多種技藝之大成。在旅游品商店、景點商攤,常見到外賓那驚奇的目光,聚焦于方寸之間、氣景萬千的鼻煙壺上,我深為靈慧、聰穎的民族感到自豪。自豪的是:用舶來品的包裝研制成工藝精品后令全世界嘆服、稱慕??胺Q“化腐朽為神奇”的絕藝!
鼻煙壺的歷史由來已久。明朝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窶到中國傳教時,把鼻煙帶到中國,當作醒腦、提神、明目祛疾的防疫藥品。鼻煙煙粉分黑紫、老黃、嫩黃等色,味分膻、豆、糊、甜等味兒,以甜味為佳。使用時只需將調制好的少許鼻煙抹在鼻孔外、輕嗅后打出噴嚏后氣順脈暢即可。當時,進口鼻煙的價格昂貴,只有即富又閉的人,才有條件染此嗜好。
康熙、乾隆年間,京城朝野多嗜鼻煙。王公大臣、富家子弟在鼻煙包裝、器皿上開始爭奇斗勝,煙壺、煙匙、煙碟的工藝制作趨向“珍”、“奇”,繼而成為炫耀門第的飾品。
清初,鼻煙壺有四種原料制成。陶瓷類鼻煙壺是數量較大的一類,品類分斗彩、粉彩、五彩、祭紅、抹紅、珊瑚釉、青花、哥窯等無所不具,造型也分爆竹筒式、扁方、圓筒、人物形狀等。到了乾隆年間,鼻煙壺的制作進入了黃金年代,那位興趣廣泛、風流儒雅的弘歷皇帝對品賞古玩、字畫很是著迷。因此,琺瑯彩鼻煙壺及新增的工藝鼻煙壺技藝迭巔。
除陶瓷鼻煙壺外,清代時期還有玉石類、料器類鼻煙壺。玉石類鼻煙壺的珍品當屬用和闐子玉制作的素白扁形鼻煙壺。南陽玉、藍田玉、東北岫巖玉等玉石制作的成品雖次之,卻也不乏傳世揚名的佳作。
當今作為特色旅游商品出現在中外游客面前的,絕大多數是以玻璃燒制的內畫料器壺。它的絕藝在于:藝人用竹制狼毫筆探進只有黃豆粒大小的瓶口,反手繪畫,壺內或現層林疊嶺;或現鬧市城郭,壺內壁堪稱有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