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起沙子,人們似乎馬上就會想到“恒河沙數”、“一盤散沙”這些詞語來。不錯,即便浩瀚無垠的大沙漠,大風一起,那黃沙也只能如虎狼追逐著的羊群般拼命奔逃。
其實,沙子并非就沒有力量,戰場上人們用沙袋筑起的防御工事,不僅槍子兒拿它無奈何,哪怕平時肆虐慣了的炮彈,也變得軟塌塌沒有了作用。
由此想到了那年到河南上蔡見到的一座古墓。這座建造于春秋時代的墓穴,在2005年考古工作者去發掘它時,所有藏品居然皆保存完好。
也許人們會認為,它一定是處于一個非常隱蔽的地方,以至于讓它安然沉睡到如今。其實,并非這樣的,考古人員在發掘它時,其上面已被挖掘出大大小小17個洞。而且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光顧過它,現代人也沒少去過。有遺落在那兒的器皿、古錢幣、礦泉水瓶等為證。
人們也許又會說,那一定是有著最特別的防盜措施了。難道說它會比慈禧墓還要堅固,還要機關多多?在生產力落后的春秋時代,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也許有人會異想天開:那么建造墓穴時,肯定是得到過外星人的幫助了!這也是沒有的事。
其實這座古墓的防盜辦法挺簡單,那就是用沙子覆蓋。17米深的墓穴,在其周圍以及上面各回填了11米的細沙,細沙中還放置了1000多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尖利石塊,然后再在上面填土封蓋。它被后人稱為流沙墓。這就是它防盜的秘密。
沙子,只因它的粘合性特差,故而其流動性就極強。當盜墓者挖洞時,旁邊的細沙就會像流水一樣往洞中淌。要是盜墓者采取木板等東西固定,當洞挖到很深時,那沙子及石塊巨大的力量會造成塌方,輕則將挖出的洞穴掩埋掉,重則讓挖洞之人命喪黃泉。
盡管有無數盜墓者出于對古墓中寶物的覬覦,不惜前仆后繼,可終皆半途而廢。尤其盜墓者遺棄的那具具骨骸,更是讓后來的那些窺視者不寒而栗。
至堅有時卻是至軟,至軟有時卻是至堅。讓軟弱無比的沙子堅強起來的,就是約束力。在這里,約束沙子的是11米深的大坑。
記得豐子愷先生在抗戰時曾寫過一篇叫作《散沙與沙袋》的文章。文章中說,他曾在故鄉石門灣的老屋后面辟一兒童游戲場,在場上鋪了一木船也就是10多石的沙子。然而一年之后,這些沙子竟皆不翼而飛。原來它們是被人的腳粘走了,被風吹跑了,混入到粘土中去了。
他在文章的最后說:原來沙這種東西,沒有約束時最不可收拾,一經約束,就有偉大的能力。中國4萬萬人,曾經被稱為“一盤散沙”。抗戰“好比一只沙袋”,現在已經把他們約束了。
有了約束,“一盤散沙”的中國人連當時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尚能戰勝,就不用說用約束起來的沙子來對付一些盜墓賊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就是在約束之下的偉力中發展前進的。世界發展史就是一部恰當約束下的偉力史。
(編輯 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