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游覽紀王崮的時候,在懸崖邊的一棵酸棗樹上,我發現了一個螳螂籽,興奮地把它連枝摘了下來。
有一小會兒,我不再專注于欣賞周圍的風景,而是混在同游的人群中,邊走邊埋頭摘除酸棗枝上的尖刺。我要把這些尖刺一一除去,好把螳螂籽帶回家給女兒玩。我有一個小小的計劃:借這個機會,不僅讓女兒認識什么是螳螂籽,還要讓她跟蹤觀察螳螂籽的變化,看看螳螂籽是怎樣變成小螳螂的。我相信,這個過程,一定很美。
回到家中,女兒看到螳螂籽后,小眼睛笑瞇瞇的,圍著我問這問那,好長時間沒安靜下來。她問,螳螂籽怎么這么大?我說,它能變很多、很多的小螳螂呢。她又問,螳螂籽什么時候才能變成小螳螂呢?我說,春天吧,春暖花開的時候。她又問,我們養著它行嗎,等它變成小螳螂?我說行啊。女兒就把螳螂籽放到了窗臺上。等待,也是一種美麗。我看到,希望在女兒的眼睛里閃亮。幸福,一定在她的內心開始了漫游。
閑時亂翻書。漫長的冬季,無書可翻或書皆翻厭時,則上網。其間,我在網絡上搜索到一些內容:螳螂籽又名桑螵蛸,可入藥,治小兒尿床等癥。同時,還發現一副中藥配方:“桑螵蛸6枚。代茶飲。”糾正了一謬誤,又長了一份知識:原來螳螂籽的量詞是枚而不是個啊!想想我從紀王崮帶回來的螳螂籽,實則是很多螳螂籽聚集成一個整體的螳螂籽團,稱為“枚”,確是有道理的。我趕緊把新的發現,和女兒分享了。
不知不覺間,春暖,花開。這天,女兒突然問我,爸爸,螳螂籽變成小螳螂了嗎?我這才記起,我們把螳螂籽冷落在一邊很久了。我和女兒匆忙奔到窗臺前,在眾多雜物中一番搜尋。還好,那枚螳螂籽仍在,靜靜地躺在一角,春暖花開也沒有驚動它。女兒有點失望,它怎么還沒變成小螳螂呢?我說,應該快變成小蟬螂了,再過些日子看看吧。
等了些日子,螳螂籽還在兀自沉睡。我向女兒建議說,把它放到樓下的草叢里吧,換個環境它也許就會變成小螳螂了。
我們拿著那枚螳螂籽,把它放到樓下的草叢里,藏在一處隱蔽的地方,還將周圍的環境偽裝了一番。
這是一個新的小區,有很多鄰居,彼此之間并不是很熟悉。女兒很快就有了新的朋友,一個叫韋舒瑜的小女孩。玩完滑板車、騎累了自行車后,女兒拉著韋舒瑜,來到了那枚螳螂籽的藏身之處。兩個小女孩,充滿幻想的眼睛共同閃亮了起來。幾個調皮的小男孩也圍了過來,試探著拿起了那枚螳螂籽,好奇地觀察著。
螳螂籽暴露了,大家都來打擾它,它還會平平安安地變成小螳螂嗎?我們心存憂慮。一天中午,趁著樓下少有人跡,我和女兒偷偷地把螳螂籽轉移到了幾步之外的一個新的位置。
我們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幾天后,我們再去找那枚螳螂籽時,翻遍了附近的草叢,也沒有找到它。螳螂籽是被人偷走了,還是被鳥兒叼去了?它的下落,我們無法得知,悵然若失。
我們很少到鄉下去。即使再去鄉下,也很難再遇到這樣一個機會,尋到這樣一枚螳螂籽。也就是說,我們幾乎失去了目睹螳螂籽變成小螳螂的機會。太遺憾了!
時常,我們還會回想起與螳螂籽有關的諸多樂趣。雖然有時來段思維回放,但更多的時間,是沿著生活的軌道繼續前行。我甚至發現,以前那些自然或被迫中斷的經歷,居然都隱含著一種未竟之美。
我們常常遇到類似情景:做錯了一件事情,心有私納、愧對他人,老想改正,卻始終得不到改正的機會;偶遇一美麗的姑娘,想表白卻沒有表白,結果錯失機會,以后再也沒有遇到這位姑娘;曾有一件完美而有益的計劃,發誓要把它做完、做好,開始做得很努力也很出色,結果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終究沒有完成,白白放棄了……
未竟之美,就像突然斷掉,再也接不上的記憶。
未竟之美,就像本文中的兩個小女孩,你只知道其中一個小女孩的名字叫韋舒瑜,卻怎么也不知道另外一個小女孩的名字。
完成,是一種美,大團圓的結局之美;未竟,則是另一種美,車裂手撕的缺憾之美。
生活中,有太多的未竟。不要把未竟當做一種負擔,耿耿于懷、念念不忘。要把未竟當做一種美,拋開那些不知所終的事情,乘著未竟之美的翅膀,輕裝前進、自由翱翔。
(編輯 思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