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既是人的一種精神需求,也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手段。閱讀大量經典優美的作品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形成規范的語言使用習慣,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也是提高閱讀主體自身的審美意識,塑造完美人格的最好教育方式。閱讀是語文學習的生命源泉。
新課標中對語文課外閱讀的要求已明確凸現出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然而,現今的語文課堂上,語文閱讀教學變得近乎“功利”化。師生普遍只是一味地針對試卷中選文的類型和題型“功利化”地對應講解和訓練,完全扭曲了語文閱讀的本質。沒有真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給學生造成了終生的閱讀缺陷。
“學生自發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發展,增加課外閱讀比增加經常性寫作訓練對幫助學生作文能力更有效”這是美國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過對寫作與課外閱讀的關系進行長期調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論與應用》一書中提出的觀點。大量的、經常性的閱讀,不僅對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大大的幫助,而且對其表達和鑒賞能力的提高也是顯而易見的。
對課外閱讀的忽視,只拘泥于課本幾十篇陳舊課文的教學,首先是直接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低落,甚至對語文課的厭煩。“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現在有一種現象,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家長和學校都把學生束縛在教材中,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孰不知這就切斷了學生了解生活和社會的一條重要通道,也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劉國正先生的這段話一語中的地道出了輕視課外閱讀帶來的嚴重后果。閱讀興趣的缺乏也將直接影響語文教學效果,甚至對學生終生發展也極其不利。
其次,輕視課外閱讀,只拘泥于課本幾十篇干巴巴的文章,也是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情感體驗能力較差的重要原因。閱讀不僅能擴大學生視野,增加其信息量,從生活中獲得大量的知識,還有利于發展思維,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張志公先生說過“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只有多讀,才能善寫”,這一句話說明了閱讀的重要。只有把學生放歸到課外閱讀的知識海洋中,才能承載起自己知識的巨輪。
語文教師理所當然應成為學生閱讀學習的倡導者和引領者。
首先應該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放手學生自由閱讀,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國際讀書協會把“鼓勵人們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而努力”作為根本宗旨。復旦附中教師黃玉峰也說“學生們愛讀書、會讀書,將來養成終生與書為伴的習慣,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養成習慣前提是激發興趣。學生正處于求知的渴望期,他們想了解社會,探討人生,關心天下事,體驗情感,他們還想提高修養,涵養氣質。這種精神需求正是引導學生投入課外閱讀的內在有利因素。還有外在的功利因素是閱讀的積累可強化語感,提高理解力,進而提高語文成績。只要采取科學有效方法,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因勢利導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其次是要提供閱讀的時間和創設閱讀交流的平臺。提供閱讀時間是教師幫助學生落實閱讀任務,督促學生閱讀。在時間上要做到校內校外結合,課內課外結合,積極利用空閑時間閱讀。創設閱讀交流平臺首先是鼓勵和引導學生訂閱有益的報刊雜志,像《語文報》、《雜文報》、《讀者》、《文萃》、《青年文摘》等等這些內容豐富、人文性較強的刊物都是值得大力推薦的。還要誘導學生廣泛地閱讀中外名著,像《紅樓夢》、《吶喊》、《家》、《巴黎圣母院》、《戰爭與和平》等等這些推薦書目。讓學生與那些人類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魯迅、茅盾等大師對話,提升人生境界,增強厚實的人文底蘊,再次是定期舉行美文交流,名著賞析,讀書比賽,古詩文背誦比賽等活動,是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與成功感,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閱讀,促進閱讀興趣的提高。
第三,要加強語文教師自身的建設。在我看來,要開展好課外閱讀,再不僅僅是“一桶水”與“一碗水”的關系。老師這“一桶水”不光是“量”上的要求,還應有“質”上的要求,語文教師不僅應有豐厚的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積累和底蘊,還應不斷地補充新鮮的文化血液,不管是現代名家,還是文壇新秀,抑或影壇歌星,都應廣泛涉獵。學生的興趣點不應是我們教師的盲點。語文教師要特別注重在邊教邊學中充實自己。“文科教師多讀書”,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自有源頭活水來”。從“桶”中倒出的才可能不是白開水,而是一杯香茗,讓教學香飄四溢。
第四,要注重閱讀量的積累。只有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達到質的飛躍。要實現質的變化,一是要量多,要廣泛地閱讀。新大綱要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分別要達到400萬字和300萬字,就是對量的具體要求。二是閱讀面要廣,視野要開闊。只要是經典名著和自己有趣的適合閱讀的書都可以大量閱讀,甚至是越多越好。三是要堅持長期性。課外閱讀主要是課余時間和閑遐之日,是一點一滴地積累,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空余時間去閱讀。一暴十寒,是決不能成就事業的,也是徒勞無益的。
最后,閱讀既要體現學生的自由性又要體現教師的引導性。學生的個性不同,興趣自然也不一樣,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己做主,讓他們在閱讀實踐中自由地體會學習的愉悅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識的樂趣,激發求知的欲望。同時,課外閱讀在尊重學生閱讀的選擇性和自主性前提下,教師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閱讀那些充滿人性、關注生命的優秀作品,提高學生的閱讀的品味,使學生在閱讀中明辨是非、善惡。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讀書更重要是育人,倘若通過課外閱讀讓每一個學生變得更純潔,更善良,更有愛心,那便達到了閱讀最高境界,也實現了閱讀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斯迪芬·德·克拉森(美).作文:研究、理論與應用.
[2]張志公.張志公論語文教學改革[M].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3]劉國正.我和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湖北蘄春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