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制度作為我國農村民主制度建設的主體,在實踐中顯示出了強大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機。本文通過闡述我國傳統鄉村社會、人民公社時期以及村民自治的社會治理方式,來說明村民自治制度在經濟上具有比較優勢。
一、傳統鄉村社會治理方式的經濟分析
傳統中國的治理結構有兩個不同的部分,它的上層是中央政府,并設置了一個自上而下的官僚系統;它的底層是地方性的管制單位,由族長、鄉紳或地方民流掌握。①傳統中國事實上就存在著兩個互不干擾的秩序中心。一個是官治領域,以國家權威為中心。另一個則是以鄉村中地方權威構成,承擔著實際的管轄權力。所謂地方權威是對于一個地方社區人民的領導權力,具有局域性。這樣傳統中國社會是一種雙層的權力結構,即國家―地方權威的雙重權力結構。在傳統中國的治理上由此形成兩個極端,一級是縱向的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在中央,實行中央的絕對統治;一級是橫向的實際統治鄉村社會的權力高度分散于各個村落共同體的地方權威手中。由于小農經濟是彼時社會的基本經濟形態,它分散于地域遼闊的農業村落,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較為獨立和封閉,國家自上而下的權力從未深度介入到農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人民公社時期的公社制度的經濟分析
1958年我國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制度,特點是“政社合一”、“一大二公”,即公社既是經濟組織,又是基層政權組織,他一方面承擔著原來鄉人民政府的行政職能,另一方面又起著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同時公社將農業社和社員的財產無代價地歸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經營、統一核算。人民公社這種體制在延續二十多年的時期中,為國家工業化提供了大量的資金,農業生產、農村教育文化事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人民公社還將農村的“五保戶”、烈軍屬及老弱病殘等農村弱勢群體實行了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例如,從1958年到1982年間,我國農業為國家工業化提供了5400多億資金,年均210億,為國家工業化完成原始化積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②然而,人民公社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負面影響。這一時期村莊的組織基本上是由國家“嵌入”的,農民直接處在國家政權的嚴密控制之中,這種控制表現出較強的“全能主義政治”傾向。“國家的政權建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它最初是出于兩種需要:一是鞏固新生政權;二是為了加強國家對鄉村社會資源的提取能力。它直接導致了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不均衡,形成了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二元結構。因此人民公社體制必然是暫時的、無法持久的。
三、村民自治制度的經濟分析
所謂村民自治,是指本村村民通過選舉產生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其內容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其方式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村民自治制度的實施,政府需要承擔經濟上與政治上兩方面的成本。
較之實施村民自治制度的成本而言,其收益更為顯著。從經濟上看,直接降低了國家對農村的管理成本。民主是一項成本很高的制度,為了平等地參與決策,人們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收集信息、分析問題、決定取舍。我國村民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直接民主的先鋒,顯然適應了這個要求。一是從民主選舉方面來看,在一個行政村范圍內進行村委會成員的選舉,往往并不需要高深的專業知識,因為一個村的地域面積較小,再加上農村特定的社會傳統,人們之間彼此熟悉程度較高,因而村民們可以在足夠了解的基礎上作出于己有利的明智判斷。同時農村地區的民主選舉規則、制度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即使有些農民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能掌握基本的選舉技能。二是在民主決策方面,由于村中的重大公共事務一般都與村民的日常生活或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再加上村民們的身臨其境,所以村民們對所要作出的決策的內容非常了解,而不會出現決策信息不暢或不理解決策內容的現象,所以村民們不但愿意而且能夠合理地作出自己的決策。三是從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方面來看,同樣由于管理對象和監督對象的特定性以及彼此之間的熟悉程度較高,所以管理與監督起來不需要進行專門的信息收集,從而降低了管理與監督的難度和成本。
村民自治制度在政治上的收益包括,第一, 推動村委會成員素質的優化。當前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賦予了村民民主選舉的權利。其次,促進農村民主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參與公共管理的能力與技巧大幅度提高。最后,推進黨和國家民主化進程。培養基層的公民自治組織,可以為范圍更廣的政治參與積累經驗。
通過上述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村民自治制度相對于傳統鄉村社會治理方式、人民公社時期鄉村治理方式具有經濟上的比較優勢。隨著這一制度的不斷完善發展和普及,其必將對我國的整個政治體制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王先明,《近代紳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頁。
②數據主要來源于程潄蘭.中國農村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參考文獻:
[1]盧現祥,朱巧玲.新制度經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2]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2).
[3]趙全軍,張定.我國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必然性的經濟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2002(1).
(作者簡介:余萬鵬(1984-),男,湖北武漢人,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2007級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政府經濟學;劉黎(1984-),男,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 07級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