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的問題關涉到人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是保障人們生命安全的基本要素。食品安全問題近來不僅受到公眾極大的關注,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2009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就是保護食品安全的典型,是保護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其的實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來相輔。本文從刑法的角度來探討食品安全的刑法保護。
一、食品安全之刑法保護的現狀
(一)食品安全的典型事件
最近幾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有:2004的“阜陽奶粉”事件, 2005年“蘇丹紅”事件;“孔雀石綠”事件。2008年三鹿集團旗下的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即“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多美滋嬰兒奶粉問題、施恩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
(二)我國對食品安全的保護存在缺失
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的規定,對食品安全規制的刑法條文只有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和第一百四十四條,分別規定了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根據新頒布的《食品安全法》的規定,現在的食品安全實現了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監督和管制,在這一過程中,《食品安全法》規定了許多的相關制度,比如說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取消食品“免檢制度”……。 對于生產者、經營者及相關主體違反《食品安全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該規定可謂是比較系統和完善。具體到刑事責任上,《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八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它是比較籠統的,不具有可操作性,完善刑法的相關規定就顯得很重要。
二、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現行規定之考察
(一) 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
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但是,隨著新的《食品安全法》的頒布施行,舊的《食品衛生法》的廢除,原來的“食品衛生”已相應的修改為了“食品安全”,且相應的食品安全的范圍已作相應的擴大。據此,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有以下問題可以探討:
1.罪名的變動
食品安全法把食品安全問題提高到了較高的層次,從原來的“食品衛生”到“食品安全”。表明了我們的立法者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從立法上肯定食品安全的地位。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是在原來的《食品衛生法》確定的“食品衛生”的基礎上來確定的罪名。對于該罪名的表述,如今已不再適應。根據新的《食品安全法》,該罪名應當修改為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很可惜,在最近的罪名變動及確定中沒有做出相應的修改,甚是遺憾。
2.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
何為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對此,《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條明確規定:“ 食品安全標準應當包括下列內容:(一)食品、食品相關產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規定;(二)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三)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 據此,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即是行為人生產經營的食品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食品。但是生產經營了不符合上述的標準的食品的,并不一定構成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生產經營不符合上述標準的食品只有足以達到嚴重危及公共安全時才構成該罪。因為本罪為危險犯,危險犯并不要求產生實際的危害結果。
(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為。對于該罪,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對有毒、有害食品的認定和該罪客觀方面的表現形式。
有毒、有害食品是指在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顧名思義,非食品原料就是不能由人食用的且對人體有害的物品。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條之規定,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與有毒、有害食品的標準沒有做出明確的區分,也就是說該條規定的既有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的標準又有有毒、有害食品的標準。比如說該條規定的第一項和第二項就是有毒、有害食品的標準。在現實中只有面對具體的案件來確定是有毒、有害食品還是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
本罪的客觀方面主要表現為摻入行為以及銷售行為。對于摻入行為,一般認為是指將有毒、有害的物質加入到生產、銷售的食品中,而且還包括將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直接當作食品或者食品原料出售。摻入行為的表現形式有:(1)直接當作食品添加劑向消費者出售。如將非食用鹽當作食用鹽出售。(2)作為食品添加劑加入到食品中去。(3)當作原料配置成食品出售。如將工業酒精兌制成白酒出售。(4)直接當作食品出售有毒、有害的非食品物質。①對該種觀點是可取的,本罪中的摻入行為應作廣義的理解,因為,摻入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多種多樣,不能僅局限在直接將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摻入到食品中的行為。如此,將大大限制該罪客觀方面的表現形式,不利于打擊這種犯罪行為。比如說被包裝材料、食品容器和運輸工具等污染的不能食用的有毒、有害食品即可歸入到“摻入行為”之中。還有在他人生產的合格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食品的,也屬于本罪中的摻入行為,而不能認定為銷售行為。因此,本罪中的“銷售行為”僅指明知是有毒、有害食品而予以銷售的行為,僅此一種情況。其中銷售行為不僅指食品經營者在自己的經營場所直接銷售食品的行為,還包括生產者在自己的生產場所將食品出售給銷售者以及運輸中的食品在途中的銷售行為。
三、亟待完善之缺失——增設相關罪名
不可否認,此次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規定了許多關于食品安全的相關制度,對這些制度的刑法保障也非常有必要。但由于刑法沒有相應的規定,因此,很多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得不到刑法的制裁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在現行刑法的基礎上增加相應的罪名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此,有的學者建議在我國現行刑法中增設一項新罪——危害食品安全罪,并且以空白罪狀的方式予以規定。②另有學者建議,在刑法分則第二章設專節規定違反食品安全標準罪,增加相應罪名,并且結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七條等的規定,具體罪名如下:非法生產、銷售食品罪;生產銷售偽劣食品罪;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食品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相關食品罪;違反食品安全管理標準罪;食品安全事故不報罪;出具虛假食品檢驗證明罪;食品安全監管失職罪。③
筆者認為,對于第一種觀點過于籠統具有“口袋罪”的嫌疑。第二種觀點相對來說是可行的。增設相關罪名對現行刑法來說是非常有必要和必需的。但是筆者認為沒有必要設專節給予規定,相應罪名也不用過于太多。
因此,筆者認為,根據《食品安全法》的相關制度及規定,在現有的刑法規定的基礎上增加相應條文,可以考慮增加一些相應的罪名。筆者就以下的一些罪名作出闡述:
(一)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相關物品罪
在現行刑法中,其對食品安全的規制對象僅為食品,而不包括除食品外的其他食品相關物品。食品是指各種供人使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但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二條之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下列活動,應當遵守本法:(一)食品生產和加工(以下稱食品生產),食品流通和餐飲服務(以下稱食品經營); (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三)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于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以下稱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四)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五)對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的安全管理。”食品安全法規制的對象不僅包括食品還包括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現在刑法中顯然沒有對上述這兩種物品做出相應的規定,有失偏頗。因此,增設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相關物品罪確有必要。該罪的對象主要就是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
(二)非法生產、銷售食品罪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條之規定,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證制度,禁止未取得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個人或單位從事食品生產經營。但是,農民個人銷售其自產的食用農產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許可,可以作為例外。如果行為人未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而生產經營食品,造成嚴重后果的,以本罪定罪處罰。本罪可以危險犯的形態規定,如果未足以造成嚴重后果的,可以處以行政處罰,而沒有必要科以刑事處罰。
(三)食品安全事故不報、瞞報罪
因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而發生事故而瞞報或者不報,造成嚴重后果的,構成本罪。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七章的相關規定,本罪的主體可以為行政部門、事故發生單位、個人以及接受病人進行治療的單位。食品事故一旦發生,其危害面是極其廣泛且善后工作很難進行的。如果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不報或者瞞報食品安全事故造成嚴重后果,就應當承擔食品安全事故不報、瞞報罪的刑事責任。
注釋:
① 郭立新、楊迎澤著:《刑法分則使用疑難問題解》.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頁。
② 肖元:對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思考[J].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總第174期。
③ 徐軍:從食品安全法實施看刑事責任的完善[J].載2009年7月13日檢察日報第三版。
參考文獻:
[1]倪澤仁.刑法使用指導—經濟犯罪[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
[2]孫國祥,魏昌東.經濟刑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5.
[3]高巍.經濟刑法要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陽崇子(1985-),男,侗族,貴州天柱人,貴州大學法學院2008級刑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