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在社會生活中的進一步升級,網絡犯罪呈現出擴大化的趨勢,已經到了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極其嚴重的威脅和干擾破壞的地步。刑罰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必須對諸多的網絡犯罪問題予以規制,保護網絡犯罪所侵害的法益。然而,現行刑法在諸多的網絡犯罪面前總是顯得捉襟見肘,亟需改進,以適應新型網絡犯罪情形下調整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一、網絡侵權犯罪的法律現狀及其應對策略
網絡侵權犯罪,顧名思義,就是指行為人以計算機網絡為工具,借助網絡實施的侵害刑法所保護的法益而應受刑法處罰的侵害人身權、財產權的行為。在我國的現行刑事法律中,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侮辱罪、誹謗罪、盜竊罪、搶劫罪、詐騙罪等。對此, 2000年12 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決定》第三條,第四條已經有明確的規定,也就是比照刑法條文對相關具體犯罪的規定,科處相應的刑罰。是不是照搬這些具體條文就可以解決相關的網絡侵權犯罪呢? 答案是否定的。網絡是一個追求自由的空間,不恰當的規范就會損害人們的自由權利。
既然在網絡空間里人們可以追求最大化的自由,那么用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去規制虛擬空間的合適性就值得疑問了。事實上,虛擬空間雖然是模擬現實生活,但和現實生活相距甚遠。比較簡單的例子就是虛擬婚姻。在網絡空間里,兩個網絡用戶只要意氣相投,無需物質基礎,無需到民政部門辦理手續,甚至無需知道對方的真實信息就可以結婚生子,共同開始夢幻般的夫妻生活,現實生活是不可能做到這樣的。正是因為現實生活與虛擬空間的巨大差異,使得網絡準入和自律方面存在很大的隱患。其一,網絡沒有國界,使得某些侵犯財產和人身的犯罪處理起來很棘手,甚至不能處理。一臺電腦的終端可能在國內某個地方,也可以在國外某個地方。倘若終端在國外,公安機關處理起來是很麻煩的。終端關不了,危害的源頭始終存在,遲早會再生犯罪。退一步來講,即便終端所在國之間相互配合,共同打擊互聯網犯罪,但也面臨司法程序復雜,運作成本過高的毛病。國家主權對內的最高性,決定了我們要遵從他國的法制,這會帶來送達和執行方面的諸多問題。更有可能的是,由于上述程序復雜,持續的時間較長,使得我們很難及時有效的打擊相關的網絡犯罪,犯罪分子在被查處前很可能聞風而逃,使得司法的目的不能實現,更不用說司法的效果了。 其二,在網絡準入方面,網站的把關人角色觀念淡薄,唯錢是圖。更有甚者,唯吸引網絡用戶的眼球,故意夸大事實,標新立異,制造駭人聽聞的虛假信息,騙取錢財或者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究其原因,確實,在網絡信息的準入上,很難做到沒一信息都真實可靠。原因在于,網絡是以及時迅速著稱的。倘若對每一信息的真實性都進行徹底的審查,不但要增加網絡信息發布者的運作成本,而且可能使說發布的信息在發布時已經喪失了其原來的價值。對于普通網絡用戶來說,僅憑眼球來辨認這些信息的真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再則,網絡信息更新速度快,留給用戶思考和認識的時間也是很有限的。網絡把關人的失察,過失將錯誤或者虛假的信息公之于眾,不經意間給用戶帶來了財產或者人身上的巨大損失,這就是為什么網絡侵權犯罪時有發生的緣故。
現實的法律在處理網絡犯罪問題上既然是那么的乏力,我們為什么不換位思考一下我們的法律規定呢?落實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和預防,在筆者看來是切實可行的。第一, 我們應當完善互聯網管理機制。雖然各級公安機關目前都設立了網絡警察處理網絡犯罪問題,同時也聯合其他網絡營運機構加大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提升網絡安全級別等。從長遠來看,這些措施是治標不治本,可能暫時緩解局部網絡犯罪,本身是不能消滅網絡犯罪的,只能是網絡犯罪更加隱秘,技術性更強,也更猖狂。對此,我們可以建立如下機制: 第一, 建立網絡內容失實責任追究機制。各級網站和網絡信息發布者和提供者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保證其提供或者發布的信息真實可靠,否則我們可以追究其過失敗責任??商幜P金、吊銷相應的營業資質等,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考慮科處刑罰。我們對發布的網絡信息,可以參照國務院對出版物管理的規定,以事前審查為主,時候追懲為輔。第二,加強對用戶良知的教育和培養,凈化網絡空間。網絡用戶實施侵犯他人人身權、財產權的犯罪,無外乎處于圖財、報復、占小便宜等目的。對此,我們可以 在各級網站上發布與之有關的公益廣告,教育感化網絡用戶;我們還可以開辟專欄,及時公布網絡犯罪者的處理情況,其到對其它用戶的威懾作用。第三,加大對已經構成犯罪的網絡信息發布者或者提供者的處罰力度?,F行刑法只規定了自由刑。我們可以在自由刑的基礎上增加資格刑。也就是類似與刑法中剝奪政治權利之類的處罰。當然,我們并非剝奪犯罪人員的政治權利,而是限制或者禁止網絡犯罪者有接觸網絡的機會。
二、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與非法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及其應對策略
所謂計算機信息系統,是指由計算機及相關的和配套的設備、設施(含網絡)構成的,按照一定的應用目標和規則對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存儲、傳輸、檢索等處理的人機系統。成立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需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只有當行為人非法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時,才構成犯罪。僅滿足這一客觀方面的要件。(只能說明非法侵入上述領域的計算機系統具有法益侵害性)顯然還不能對此就科處刑罰,還需要滿足主觀方面的要件,即故意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時,才成立犯罪。主觀上該違法行為能夠對行為人進行非難、譴責。應該說《刑法》285、286條對該類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犯罪的處罰是比較輕的。刑法僅規定了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我們都知道,有期徒刑最高也就是20年,也就是說,無論你如何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造成多名大的損失,20年就是上限,這與刑法的公平和均衡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當然,可以轉化為其他類型的犯罪,按照刑法具體條文處罰。不過這兒又出現了問題,法官又要重新對其它類型的犯罪的罪質、情節、犯罪人的人生危險性進行重新的評估??v觀我國的現狀,法官隊伍參差不齊,而且我國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極大。這樣容易造成對犯罪的定性和定量不夠準確,造就無辜錯案,這有悖于我國建設和諧法治社會的目標。也容易粗暴的踐踏人權。人們建立互聯網之初衷,是為了追求自由的空間。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說過:“以上思考使我有權力提出這樣的主張: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標尺是對國家造成的損害。”做到罪責刑相統一,確保刑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權威,使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最終得到切實可行的保護。第二,針對網絡犯罪低齡化的問題,制定單行刑事法規,對低齡未成年人網絡犯罪問題,可以采納以管制刑為主,兼采拘役的方法,并可對有期徒刑使用緩刑。但應避免直接的有期徒刑。我國刑罰一般只處罰16周歲以上的人,對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僅處罰刑法17條第2款規定的八類犯罪。刑法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處于少年時期(11~12歲到14、15歲)的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道德觀念淡薄,加之身心發育不成熟,容易受外部環境(如暴力、淫穢書刊、影片等)影響,走向極端的犯罪之路。未成年人渴望與人交往,希望獲得和成年人一樣的社會地位。然而他們畢竟社會經驗缺乏,體力不夠強,因此在現實中的犯罪他們很難成功。網絡為他們實現上述目的提供了平臺。要獲得網絡知識的渠道很多,網絡中就有現成的,花上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就可以在書店買到你想要的網絡書籍。對這些未成年人,強制羈押的時間過長,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而且那樣做的話會給社會添加不安定的因素。刑法以預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為目的,為了起到更好的預防效果,我們必須發的社會一切力量。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由于與他們走得很近,在預防犯罪和改造他們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我們在對已經觸犯刑法的網絡犯罪中的未成年人進行改造時,可比照民法或者行政法的做法,責令監護人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督促監護人盡心盡力的完成監護義務。在法定的考察期間內,未成年網絡罪犯沒有再次利用網絡實施犯罪的,應當如數退還已經繳納的保證金。只有這樣,網絡犯罪人員才沒有機會作案,才不會在危害社會。
三、結語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網絡犯罪的定性與定量問題,并不是簡單以現行刑法套之就可以解決的。我們還要適應網絡犯罪發展形勢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盡可能更新現行法規,以期適應現代化法制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孫景仙.網絡犯罪問題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2]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吳建平(1981-),男,四川瀘州人,貴州大學2008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刑法學;陳丹(1987-),女,貴州鳳崗人,凱里學院外語學院06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