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弗洛伊德看來,人類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性沖動而來,張愛玲的眾多作品都是對人類本能性沖動的完美詮釋,本文尤以分析“戀父情結(jié)”這一問題。
一、戀父情結(jié)的理論依據(jù)
極端的戀父情結(jié)實際上是由愛的缺失所引起的一種變態(tài)心理。父母之愛,因其雙雙存在,使孩子愛的欲求處于一種平衡狀態(tài)。而一方的缺失,必然意味著對另一方的加強,即當孩子缺少母愛時,就會對父親極其依戀。事實上,一般意義上的戀父情結(jié)是很正常的,每個女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有戀父的傾向——這源于弗洛伊德所謂的“陰莖妒忌”,在性器期,女孩逐漸認識到自己沒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親并妒忌母親。它是人本能沖動的體現(xiàn),人可以抑制它,也可以疏導它——在社會文化的背景下,大部分人會有所收斂,弗洛伊德在提及俄狄浦斯(女子對于父親的愛戀則被稱為“厄萊克特拉情結(jié)”)時也說,我們大多數(shù)人不會過著他那樣的生活,因為人有理性。反觀張的戀父情結(jié)就顯得過于深厚而病態(tài)了。父親再婚時,她大哭,說道:“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鐵欄桿上,我必定把她從陽臺上推下去,一了百了?!毖哉Z中顯然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嫉妒。
二、張愛玲作品中的戀父情結(jié)
在《心經(jīng)》中,主人公小寒畸形地愛著自己的父親,并因此對母親產(chǎn)生妒恨,小寒一出生,算命先生就斷言她命中克母。父母原準備將她送給他人撫養(yǎng),但舍不得,仍留在家中。盡管她的母親并沒有因為她的存在而死亡,可小寒卻以另外一種形式“克母”:她要取代母親,成為父親的戀人——這恰是張戀父情結(jié)的一種映射。《心經(jīng)》是一個有關(guān)“戀父情節(jié)”的故事,作者同時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中女性的生存處境、地位與命運的問題,這是女性在男權(quán)社會中全人格、妻性、母性、情人性的難以實現(xiàn)的悲劇。無疑,小寒形成戀父情結(jié)的原因,除了自身對父親的無限愛戀,更是源于母親作為舊時代婦女的逆來順受,和父親的不置可否,由最初對女兒的溺愛逐漸發(fā)展為一種感情寄托,即使到最后父親欲斬斷情絲,仍是和與女兒長相相似的段綾卿同居,借此尋找替代和補償,其中的曖昧不言自明。張愛玲閱讀過大量國外的現(xiàn)代小說,對此套路駕輕就熟,然而文學作品中說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只能揭示人類的一種心理,而不能展示社會的普遍生活。
三、張愛玲生活中的戀父情結(jié)
女孩形成戀父情結(jié),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家庭里陽盛陰衰;二是父女相依為命,或父女親近超過母女的親近;三是女孩個性內(nèi)向,心理稚嫩。張生活在一個舊式的大家族中,男性的統(tǒng)領(lǐng)地位不可動搖,自然“陽盛陰衰”。而隨著4歲時,母親的離家出走,更使得張童年很多快樂的記憶都與其父有關(guān):父親喜歡她,給她念詩,批改她幼稚的作文并裝訂成冊;帶她去咖啡館吃點心;連去妓院也領(lǐng)著她——父女長期相伴,直到張老年時看到父親的字跡,依然頗多感慨。 張的性情內(nèi)向,深居簡出,一句“張愛玲不在”(她極少見人,姑姑常以此搪塞訪客)便可見一斑。正是這三點,注定了張一生都難以擺脫的戀父情結(jié)。
通常來講,女孩典型的戀父情結(jié)的模式往往是從朦朧而曖昧的暗示到實際行動,從純粹的傾慕依賴到以性來顛覆父權(quán)。而隨著年齡增長,一般女孩子的戀父情結(jié)會轉(zhuǎn)移,慢慢投射到和她相伴的異性身上,通過與異性的交往來顛覆戀父情結(jié);可張愛玲卻是通過和異性的結(jié)合來延續(xù)這種戀父情節(jié)。她曾將自己比作被釘在屏風上的一只鳥,雖然后來她離家出走了,但終生都未能逃離父親的影子。她之后的兩任丈夫——胡蘭成比她大15歲,賴雅比她大29歲,都如她父親般與她在文學上有過深入的交流。張自己在談起擇偶條件時,也宣稱:“男子的年齡應當大十歲或十歲以上,我總覺得女人應當天真一點,男人應當有經(jīng)驗一點”,“女人要崇拜才快樂,男人要被崇拜才快樂” 。張的兩段戀情均是女方主動,這明顯悖于她內(nèi)向安靜的性情;并且她對胡蘭成朝三暮四的寬容和經(jīng)濟上的接濟,以及對賴雅晚年的悉心照料都與她自私小氣的性格相矛盾——這也可用戀父情結(jié)來解釋:由于童年母愛的缺失,而將愛過多的轉(zhuǎn)移給父親,但繼母的存在又使這種戀父情結(jié)不能充分釋放,最終延續(xù)在與之交往的異性身上,進而表現(xiàn)出超乎尋常的“慈悲”和“寬容”——亦如她所說: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參考文獻:
[1]周璇璇.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讀《采薇歌》中張氏影響因子[J].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學[M].張喚民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7.
[3]張愛玲.私語[J].原刊1944年7月《天地》月刊第10期.
[4]錢理群,溫儒敏.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5]陳緒石.一種偶合與有意的“演繹”[J].寧渡大學學報(人支科學版),2002.
[6]蕭南.貴族才女張愛玲[M].重慶:四川文藝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