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條就是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的消化理解、輕閱讀的感染熏陶。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師的死胡同,建立“大語文學習觀”、“大語文教學觀”,才能開創語文教學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加強課外閱讀就是開拓語文教學新天地的一把快犁。
博覽一直是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的寶貴經驗,它的重要作用也是被無數實踐所證明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課外閱讀總量提出了明確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小學階段在145萬字以上)。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深入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已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為此,我校對語文閱讀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將其定為“語文閱讀欣賞課”,落實在日常的教學中。而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抓住“閱讀”“欣賞”兩個詞語,單純的閱讀會給學生枯燥的感覺,而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所以在摸索中,我總結出了如下幾點:
一、選取適當的閱讀材料
在課外延伸閱讀過程中,作為閱讀主導者的教師應幫助學生做好選材工作,根據現代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選擇構思新穎、視角獨特,既富有新鮮知識、又能怡神悅志的材料。材料的來源應該是多途徑的,除了讀各種各樣的書籍,還可以“讀”現代高科技產品,例如光盤、電腦網絡中的相關信息,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天地里自由馳騁……
二、語文和美育有“親緣”關系
教學中,不能脫離閱讀去搞所謂單純的審美,而應當把審美教育有機地滲透到閱讀訓練中。在閱讀欣賞課中,可以運用插圖來進行審美教育。我們應充分運用這些插圖,發揮它們的美感作用,幫助學生進入作品的情境,更好地理解作品。課堂上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注意學生閱讀心理的個性差異
一個人的閱讀能力與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個人的興趣愛好等因素有直接關系,由于年齡、閱歷、知識、能力的不同,閱讀理解上也會產生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要對閱讀主體的個性特點有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針對各自差異性,有的放矢,做好閱讀教學的指導工作。同時努力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選取合適的閱讀方式,選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閱讀材料,搞好閱讀、提高效率,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為自我的和諧發展打好基礎。
四、明確目的,提出要求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遞量急劇增加。閱讀的主體在進行閱讀時,應有明確的閱讀目的、相應的具體要求,使之貫穿于整個閱讀過程。對于課外延伸閱讀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淺入深,大致可分為復述性理解(只著眼于讀物的表層信息、把握讀物提供的內容)、解釋性理解(把讀物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認識)、評價性理解(對所讀材料內容作出自己的判斷)和創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產生另一種見解或思想,產生對正探索的問題的答案或解決某一問題的新途徑)等四個層級。
五、交流,反饋教學
閱讀作品,盡管屬于個體行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獲取信息、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當的形式,定期組織體會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收集材料、匯總信息,結合課堂教學。通過思想教育、時事教學、班集體建設等環節,讓學生顯露個人閱讀情況、交流經驗心得、展示精彩的知識信息世界,使課外欣賞閱讀反饋于日常教學,真正實現閱讀欣賞的目的。
六、重情感體驗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的一項重要的要求。作為一種閱讀結果的“情感體驗”是靠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潛心體驗”來實現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體驗情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從而實現學生閱讀體驗的個性化形成。閱讀淺近的童話,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任務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故事,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不過,在新課改的今天,閱讀欣賞課也只是我們的一個嘗試,它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大家共同的探索、研究,來完善閱讀欣賞課的教學。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語文世界》雜志社出版.
(作者簡介:楊冬喜(1964.11-),女,泰州市姜堰人,江蘇省泰州市姜堰橋頭初級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