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由于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的擴大和高中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錄取到職中的學生中考分數較低已經是普遍現象。此外還有小學沒畢業的、畢業的、初中沒畢業的,打工回來的,退伍轉來的,想學技術的。許多職校生沒有最基本的文化基礎,更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理論學習的理解、接受能力較差,學習中大多數缺乏熱情。
根據職校生源的特點,學生學習基礎差,尤其是英語學科比其他學科更差些,也因此大多數學生對英語學科由于學不懂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首先教師要調整好心態,找到適合現有學生的特點的教學方法,一不一個腳印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一、培養興趣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和發展的巨大的推動力。有了興趣,就能全神貫注地積極思維,有了興趣,就能克服困難,有了興趣,學習英語就可以不成為負擔,是學生保持學習英語的主動狀態,激發求知欲,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質量。我記得2005屆我帶的一個班,剛進校時,英語基礎非常差,對英語學習并沒有多大的興趣,于是,我從字母、音標開始教學,而且每一節課開始前都要復習上一節的內容,我采用小紙條的形式,讓他們抽到什么就做什么。比如,唱一首英語字母歌曲,回答一個小問題,表演一個小節目等,在班上每組選幾個組長,每個組長負責幾個同學,這樣大部分同學都是班干,學習更是積極主動。在開學初搞一次口語比賽,期末再來一次,看大家有沒有進步,平時舉行書法、朗讀比賽等活動來提高他們的興趣,結果大家都非常感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
英語是我國學生學習的一門外語課程,它不像學中文那樣有良好的語言環境,課后有延續學習的機會,因此,必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習慣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活動的杠桿,對教育者來說,習慣是極為重要的本質現象之一,只有習慣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則灌輸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經系統以及他們的天性中,習慣一旦培養成功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自然就發生作用了。斯賓塞在他的《快樂教育》中提到:習慣來自重復和快樂,習慣產生與誘導”。誘導可以是一切習慣開始與他的第一次,接著第二次、第三次。教師如果能分析每個學生,根據他們不同的興趣點,找到誘導的時機,內容,這比一千遍的要求、說教要有用得多,幾乎所有的習慣都開始于有興趣,然后才與一定的目的,目標相結合,成為習慣,所以:
(一)教師自己要有良好的習慣
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我想這才是“為人師表”的真正含義,教師一方面要嚴格要求自己,利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去影響學生,學生由欽佩之情轉為自己的行為,長期模仿下去便成為自己的習慣。
(二)培養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上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我要求學生預習時,要動眼、動腦、動口、動手;預習時,要動手記筆記,包括教材的摘抄,所查閱的資料、工具書的摘抄,提出的疑難問題,學習中的點滴心得體會等。
(三)培養嚴格執行學習計劃,定時定量習慣
嚴格執行學習計劃,定時定量的學習習慣,是實現目的、克敵制勝的法寶。沒有量的積累,便不會有質的飛躍,定時學習它包括每天必須保證必要的學習時間和到了該學習的時候馬上學習。定量學習是完成學習計劃的保證,他含有4個層次,一記憶先行,每天必須完成記憶任務,包括記英語單詞。語法等項目;二是必須完成作業,把所學的課堂教學內容弄懂弄通;三是及時復習,使以前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在完成上述三項任務的情況下,選擇做一些英語閱讀理解和聽力練習,這四個層次不能顛倒,要隨時檢查。
三、培養學習策略
也圣陶先生指出:“教,是為了用不著教。”在職高英語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人類社會進入終身學習的社會,讓學生愛學,會學,學好,并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是心世紀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學英語教師必須擔負的責任。
因此,老師不能只顧“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從心理上來說有朦朧的成人感,他們有獨立與創造的愿望,對自己的能力信心日趨上升,但缺乏外語的實踐能力與自學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開展學法指導已必不可少。例如:
網絡的迅猛發展,為開放式英語學習提供了無限豐富的資源支持。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為開放式英語學習提供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便利。作為英語教師,就要在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字典、語法書等基礎上,再教會他們使用搜索引擎—baidu(百度)、google(谷歌)等,使用英語學習軟件—金山詞霸、新概念英語句霸、快樂外語閱讀 (Happy Reading)等,向學生推薦一些正規的、較為權威的英語學習網站,如英語周報(http://www.ew.com.cn/)、洪恩英語(http://www.hongen.com/)等,為學生的開放式英語學習提供技術支持。網絡教室學習不僅能改變學習環境,而且能夠改變學習方式。這對培養興趣、調動積極性會起到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貴州省納雍縣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