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創業型經濟中,國民經濟的主流必然是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中小型企業,這種經濟潮流的大趨勢不可抗拒,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轉移。
近來,擔憂、質疑、關注“國進民退”的呼聲日益高漲,目前已從一般的討論上升到深層次的理論層面,引起政治界、理論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我作為中關村最早的民營企業創辦者和民營經濟的鼓吹者,長期擔任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會長,置身民營企業家之中,傾聽民企的呼聲,不斷體察“企情”, 潛心研究民營經濟理論,成為民營經濟的鼓吹者、實踐者、研究者,今天的經濟形勢自然也引發了我的思考和憂慮。
其實,民也好,國也好,有進有退純屬市場經濟的自然現象,時退時進不足為怪,問題的嚴重性在于這種趨勢已經能夠涉及到經濟體制改革回潮的潛在趨勢,有可能成為經濟衰退內在因素,如果不引起高度的重視,任其繼續發展下去有可能蠶食來之不易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僅經濟發展會遭受嚴重的損失,而且可能引發嚴重的非經濟后果。
面對今日的經濟繁榮,千萬不要忘記沉痛的歷史教訓。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不要好了瘡疤忘了痛。
可曾記得,在那個令中國人痛心的年代里,中國的經濟頻臨崩潰的邊緣,我們不能忘記缺衣少食,饑飽勞碌,每逢過年過節每人才能吃上半斤花生二兩瓜子的日子,中國人活得好累好苦啊!那個讓中國人傷心落淚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中國人一改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揚眉吐氣的中國人遠渡重洋,周游列國,大把大把地花錢,“中國人,有錢!”。今天的中國,高樓林立,市場繁榮,應有盡有,玲瑯滿目,提起“每逢過年過節每人才能吃上半斤花生二兩瓜子”的日子,不禁啞然失笑。
可曾記得,當年中關村就是一個落后的農村小鎮,寥寥無幾的餐館、理發店、照相館、包子鋪圍著一個清靜高雅而又寂寞蕭條的中國科學院。今天有目共睹,中關村是何等的火爆,一個農村小鎮轉眼間變成繁華的技術貿易大都市、世界創新中心。
中關村崛起的關鍵所在
中關村何以如此火爆?
中關村發展和再發展的關鍵在哪里?
一個不容否定的鐵的歷史事實是:自從1980年10月23日誕生了民營科技之后中關村才開始沸騰,一個強大的勢不可擋的群體在中關村的發展史上扮演著歷史的主角,那就是民營高科技企業群!
有目共睹中關村2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中關村的高速發展和巨大變化的根本原因有各種各樣的評論和爭論。最有市場的一種說法是因為中關村是科技成就碩果累累,科技人才薈萃帶來了今天的科技產業的繁榮。但只要提出一個十分簡單而顯而易見的問題就能證實,這并不是中關村巨變的直接和真正的原因:中國歷代領導人和廣大的科技人士為建設中關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關村科研院所大量集中,人才匯聚的格局早已形成。據不完全調查統計70年代就已有幾十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在中關村,具有高級職稱的固定的科技人才并不亞于今天,但是直到80年代初,中關村仍然是一個高雅的科學金字塔矗立在農村小鎮里。大墻內是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大墻外面仍是雞鳴犬吠,刀耕火種的落后狀態,一條街只是攤販成群,人聲嘈雜的小市井。中關村何以沉默了30年?
認真思考的結論就是:以民辦民營科技企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浪潮沖破了體制阻隔,誘發了一場經濟體制改革,使科學技術轉化找到了渠道和載體,轉化為巨大的實際的第一生產力,給中關村帶來了繁榮。
我們還可以斷言: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民營科技企業仍然是中關村建設的主體和靈魂,是發展首都經濟的戰略主體。他們仍然是理論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民營科技具有極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內涵。
同樣,我們真的應當認真地反思,是什么原因改變了中國?是什么力量竟然把一個十幾億人的泱泱大國轉眼間從經濟崩潰的邊緣挽救出來,神奇般地走進了眼花繚亂的繁華世界。是什么使中關村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民營經濟在未來的中國經濟中將會充當什么角色?
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小兒科的問題,其實,它卻包含了極為深刻的政治、經濟、哲學、社會的高深學問。知道到底是什么改變了中國過去,才能想清楚到底是什么影響著中國的未來!
一個不容否定的鐵的歷史事實是:沒有改革開放政策,沒有千萬個民營企業投入改革浪潮,沒有一個強大的民營企業家群體的出現,沒有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就沒有今天經濟的繁榮。
民營企業家是勇敢的下海族,作為改革大潮的弄潮兒,冒著生死不卜、家破人亡的巨大風險拼搏在市場經濟最前沿。想一想,誰是沖出計劃經濟的泥潭和陰影的先遣隊、鋪路石、犧牲品?是一群先知先覺,敢于改革、勇于開拓的民營企業家。他們響應黨的號召投身改革、下海創業換來今天的經濟繁榮。你可能看到王文京、柳傳志、馮軍等等一批發達的成功的企業家,你可曾知道有多少人默默地淹沒在茫茫商海里。
民營經濟再探討
民營經濟到底對中國做了什么本質性的貢獻?
民營經濟所起的什么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絕不僅僅是多了無數的攤點、村村點火、鎮鎮冒煙,建立了烽煙四起無數的民間作坊,市場火了,稅收猛增了。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皮毛,而非核心。民營企業所做的史無前例的貢獻是:在黨中央的號召和支持下沖破了中國的傳統的經濟體制,創造了全新的企業運營機制,改變了中國經濟領域的利益格局,在這一強大的改革潮流沖擊下,計劃經濟的大廈轟然倒塌,才使中國的經濟獲得了新生。
雖然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發展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一個最核心的本質問題并沒有解決。那就是:民營經濟的本質是不是社會主義的嫡系?民營經濟理論和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是否共融?民營經濟與國家機器是否利益共存?民營企業家是不是國家值得信任的可以依靠的親生兒子,能否成為國家的主人?民營經濟是不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流經濟的組成部分?政府能否把民營企業像對國有企業一樣當作自己人而“不設防”?
以我的長期觀察和研究,結論是:從政治上、理論上、意識形態上,這些問題沒有從根本得到解決。在一些政治家、理論家和黨政干部的內心,民營企業只是中國經濟的權宜之計,民營經濟的發展對中國走出困境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民營經濟的最終的大發展,必然滋生政治要求,有可能危及共產黨的政權。
這種內在的擔憂,使得每每關鍵的時刻受傷害的總是民營企業,這可能是中國民營企業頻頻出現悲哀局面的內在基因。
“國進民退”堪人憂
2010年剛剛開局,“國進民退”攪動了中國的經濟格局,不管怎么利用“數據”一再地否認存在這一現象,國進民退都已然成為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十分擔憂的問題。
各界人士之所以對“國進民退”感到擔憂,主要原因是國有企業在重要的基礎性行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如石油石化、鋼鐵、金融、電信、鐵路等,利潤豐厚的壟斷行業全部被國企占據,集中度日益增加,自然引發了“國進民退”的熱門話題。
最近,土地市場國企稱霸,民營企業幾乎被迫退出土地市場,去年下半年以后產生的地王幾乎都是被國企或國企背景的房企拿下,業內驚呼房地產行業“國進民退”趨勢明顯。
2010年,這種趨勢愈演愈烈。
全國人大剛剛結束的第二天,一天就出現兩個“地王”,無一例外被國企拿下,讓世人驚訝的是平均樓面地價為每平方米達到2.8萬元,竟然高于周邊的建成房的價格。世人作何感想?
國企出手如此大方,巨大的資本從何來?何以能“揮金如土”,將會對經濟發展格局發生怎樣的影響?
在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的時候,國家斥巨資投向企業救市場,4萬億巨資流向國企,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仍然十分狹窄,相對之下打破了經營資本的平衡點。
企業就是企業,國家就是國家,國家與市場有著不同范疇的使命,國家對市場的過度干預就會打亂市場本身的固有規律,致使社會利益格局和經濟體制混亂,使經濟畸形發展,最終的結局就是經濟遭到破壞。國家對市場的直接干預,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讓經濟表現為暫時的表面繁榮,但是利益格局和市場規律的失衡就會給未來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隱患。
讓人們擔憂的還有可能由此引發嚴重的非經濟后果。讓高度集中的權力掌控甚至任意支配的社會財富資源,尤其在監督缺位的情況下,使權力毫無顧忌地擴張,肆意使用最有效的社會財富的使用權、分配權、處置權,使多年來經過艱苦努力才取得的經濟體制改革成果遭到破壞,同時導致經濟上甚至政治上的腐敗。
重新審視“國”與“民”
我們要反思一下,所謂的國有企業,到底它的優勢,它的價值在哪兒?在經濟發展中應當扮演什么角色?長期以來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國有的資產就是對于全民都有價值的,國有企業就是國家的財政支柱,而非國有的民營企業是個人行為。古今中外,國企并不一定能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支柱,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財政的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起上,造成了千軍萬馬的企業群體,使稅收劇增。改革開放這些年,尤其是過去十多年間,民營企業、非國有企業做出的貢獻可能遠遠大于國有企業。所以應當正確地理解民營企業、非國有企業的這種地位和價值。
如果不能消除對民營經濟的歧視,我們損失的是社會經濟的整體效率,進而損害的是全體人民的福祉。國進民退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壟斷局面,破壞社會利益格局的平衡,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
國進民退的影響還可能是國企利用市場經濟的方式重新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比過去的計劃體制對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形成更高程度的控制和壟斷。
中國經濟的發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繼續需要民營經濟,為什么不能削弱民營經濟的發展?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世界進入21世紀就進入了“創業型經濟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推斷,而世界各國所發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地證實這個論斷的正確性。全世界的經濟已經開始由管理型經濟向創業型經濟轉型。這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創業、創新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在中國的深圳、浦東、中關村,在數百個開發區,不斷地掀起一個又一個的“創業浪潮”,創業精神持續高漲,千百萬個中小型企業像雨后春筍般地繁衍、滋生,發展壯大,正是這種生生不息、永不停止的創業過程中,一部分經過考驗富有發展前途的企業逐步成長為一批大型支柱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脊梁。這種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局面造就了生龍活虎的經濟發展格局。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創業活動活躍的程度標志著這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經久不息的創業活動,蓬勃旺盛的創業激情以及生生不息的中小型企業的滋生和繁衍是經濟蓬勃發展的強大的直接驅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巨大驅動力。
一個重要的結論是:在中國的創業型經濟中,國民經濟的主流必然是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中小型企業,這種經濟潮流的大趨勢不可抗拒,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轉移,我們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超前的現代意識。擔憂、質疑、關注“國進民退”的呼聲務必引起高層的重視,不管觀點對與錯,贊成還是反對,都必須認真調查研究,觀察分析經濟發展動向,切切不要真的出現“國進民退”的局面,造成經濟體制改革的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