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律的退出,只是無本之木的個體特例,只有建立完善機制,才能令非地央企鳴金收兵撤離樓市。
非地產央企不能繼續在樓市玩票了。
繼3月18日要求非地央企退出樓市之后,國資委再發一道金牌:19日召開會議,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在15個工作日內制訂有序退出的方案。(3月23日《新京報》)
兩天之內連出兩道金牌,國資委這次力度夠猛。而3月21日新華網報道,中遠集團已經第一個把嘴邊的肥螃蟹吐了出來,其下屬二級子公司中遠香港集團在半年內,退出所間接持有的遠洋地產控股有限公司約8%的股權,以后逐步完全退出房地產市場。
對此,公眾的反應是喜憂參半,一方面看著樓市票友大佬酒足飯飽起身離席有了些許釋然,另一方面也擔心胡漢三會不會再折回來。中遠此番打破僵局第一個舉手,國資委面子不小,然而,中遠的退出會是一個開始嗎?這將吹響非地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的號角,還是曇花一現曲高和寡?
在房地產行業,央企之所以如過江之鯽紛至沓來,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樓市錢多;二是央企自身錢多。樓市錢多,搶錢效應導致非地央企見異思遷不務正業扎入樓市;自身錢多,鈔票吃多了漲得慌,自然得找泄洪口。在后危機時代的中國,還有哪個領域比房地產更合適?
如此,出口相應地也只有兩個:一是樓市不能搶錢了;二是央企沒錢了。從目前來看,這兩個條件還都不成立。在各方利益的推動下,高企的房價還會繼續制造樓市的印鈔神話;而財大氣粗的央企,從來就不會為“錢”之一字發愁。據報道,上周多家中央企業已獲1350億元銀行授信額度,其中就包括以房地產為主和業余“票房”的央企。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中遠的退出,或許只是基于企業自律層面的道德宣言,而非制度藥方在清除病灶。
公眾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一方面,在利益驅動下,一紙退令難保這些央企不殺回馬槍。明面上不行,他們還有可能通過各種變相手段,重新進入房地產業。在企業重疊復雜的關系網間,對其驗明正身難度何其大。另一方面,土地財政仍大受地方政府擁躉,不差錢的央企,和就差錢地方政府,難保不會眉來眼去郎情妾意。鑒于不少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已經占地方財政收入的近50%,這絕不是杞人憂天。到那時,看著云端美麗而遙遠的房子,公眾只能如《瘋狂的石頭》里包哥般郁悶地喊: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基于自律的退出,只是無本之木的個體特例,只有建立完善機制,才能令非地央企鳴金收兵撤離樓市。首先要消減他們的票房熱情,認真執行退出政策,嚴格限定經營范圍,把過剩的資金從房地產市場清出。其次,對企業建立以主營業務為主的激勵考核機制,對于房地產領域的營業收入不計入考核,甚至加負分。最重要的是,消解他們的授信優先權,在資金鏈上讓央企和民企站在同一起跑線,在公平公正的平臺上進行博弈。
中遠開了個好頭。既然看到了開頭,希望結尾也如這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