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夕,國家統計局發布《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稱“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1.5%”。這個數據,實在是與老百姓的直觀感受相差甚遠,先是遭遇網民質詢,接著又引起“兩會”代表委員熱議。有一位代表調侃道,“是不是點錯了小數點?!”還有一位委員高呼:“這個數據太不負責任,全世界人民都不會相信。”會議期間,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幾次被媒體圍堵追問,也只是一句“現行房價統計存在缺陷”而一推了之。
“數字謎團”折射出什么?答案有多種,見仁見智,但必須破解,惟有弄清真義,才更有利于老百姓讀懂統計數字的科學涵義。
統計數據遭遇質疑并非今日始。記得2008年的8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公告顯示,“是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這個“看上去很美”的數字,讓不太懂統計學問的老百姓看后一頭霧水,只因他們感悟不到這數字的實際意義。報載,今年重慶市的“兩會”上,也有代表質詢:“為什么統計局公布的全市月平均工資高達2000多元,而多數人覺得自己的工資達不到這個水平?”由此聯想起一些“被增長”、“被就業”、“被降價”等“被ⅹⅹ”的現象,看來當下的統計數據如何提高質量,確保真實性、代表性和可比性,還真是需要做出一番艱苦的努力。
破解房價“數字謎團”,也有一種更讓人費解的聲音。據3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之“兩會特刊”的報道,全國政協委員、前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先生“仗義執言”道,“統計局公布的去年房價漲幅與人們的感受不符,這主要是技術性的原因。”“統計局不會、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隱瞞情況,少報數字。”這種解釋有“蛇足”之嫌,實在是沒有聽到國家統計局故意“隱瞞”情況的說法。前局長李先生不用“多慮”,免得“無事生非”;倘若真是故意“隱瞞”,那就該“辭職”或“免職”了。竊以為,就算是前局長李先生認為的“技術問題”,也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對前后兩位統計局長的解釋,代表們不以為然,“聽起來他們沒有一點不是”。改革開放30多年了,國家統計局連一個“房價漲落”的統計方法還存在“技術問題”,也太過低能了罷!那么多“洋博士”、“土博士”和讀過MBA的人才,難道解決房價統計的“技術問題”比“哥德巴赫猜想”還難嗎?倘如是,那就真的有尸位素餐之嫌,不是“改進技術”,而是“改革機構”的問題了。
毋庸諱言,國家統計局公布“1.5%”的數據,已經嚴重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有的代表直言指出,“部分官員為了追求政績而造假!”《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文章,則做出十分理性的判斷:這一數據的產生是“被和諧”的結果。專家剖析:一是“郊區房屋城市化”,用不可比的“平均算法”拉低城市房價漲幅;二是用“新建住宅銷售價格變化”取代“居民住房實際漲價”;三是把“非市場”的“特權房”和“特殊房”摻和到市場房價中;四是讓房地產利益鏈的最大利益者開發商擔當起決定房價數據的“主角”。再低能的官員也不會在“1+1=2”這樣的常識上犯錯誤,可是卻有辦法迎合上司意圖,變出“看上去很美”的數據,這就是官場的魔術!
“數據打架不僅影響政府的公信力,更影響高端的決策,遮遮掩掩只能造成更負面的效應”。人們對“全國31個省區市公布的GDP數據總和每每高于國家統計局獨立核算的全國GDP數據”的現象,難以理解,于是懷疑“有些統計數據是開會討論出來的”;更是對“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現象予以撻伐。“知恥而后勇”,統計部門必須正視“統計數據屢屢失真”的現象,不僅“統計技術缺陷需要修改”,更要改變“主題先行”“為和諧而和諧”“拍腦門出數據”的思維定勢。
國家統計局局長對類似“房屋售價增長1.5%”這樣不能反映“本質真實”卻干擾了大局的失誤,應該有勇氣向國民“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