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時驚人的相似。2008年7月22日,著名經濟學家、本刊顧問吳敬璉教授,在上海參加《解放日報》舉辦的文化講壇時,曾“孤獨”地發出“雷人”的警告:“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上”。吳老的“警示”,不幸而言中。接續就爆發了世界金融危機,“攪得周天寒徹”,美國混亂,歐盟恐慌,失業陡升。所幸中國政府“化危為機”,大手筆投入資金,度過了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困難的時期,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令人贊嘆的答卷。
駐足觀望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依然處在前進的“十字路口上”,只是更加迷茫復雜艱難而已。胡錦濤總書記今年2月在一次省部級領導會議講話中,一連用了50個“轉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明了中國經濟前進的方向,歸結為一句話也是“轉變”。“轉變”內涵極其豐富:如何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如何從低端制造產業向高端科技創新型產業轉變?如何從污染耗能型社會向低碳節能型社會轉變?如何從一枝獨秀的國營壟斷型經濟體制向國企民企公平合理的經濟體制轉變?等等,都是應有之義。
這一期的“封面故事”,說的就是“十字路口”的中國民營經濟,經過“國進民退”的“折騰”之后,是“荷戟獨彷徨”,還是在“轉變”中謀求持續發展?著名經濟學家魏杰、企業戰略專家王德祿、中國民營經濟研究專家保育鈞、紀世瀛等“公共知識分子”,都提出很有見地的意見和建議,見仁見智,可資借鑒。今后幾期的“封面故事”,我們將圍繞其它幾個“十字路口”上的話題,繼續討論。
百年世博夢,夢圓在今朝。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后中國舉辦的又一國際盛典。世博會將是一次推動創新、促進合作的盛會,也必然是人類多元文化的一次精彩對話。舉國上下,點燃激情,共襄盛舉;中國速度,上海精度,“世博會牽動中國心”。為此,在“特別報道”中刊發《創新:世博永恒主題的上海表情》和《世博民企館:奮斗者的精神屬地》等文章,以饗讀者。
在“學院派”畫家鼓吹“回歸古典”的聲浪中,我們介紹了軍旅畫家陳玉先的創作生涯。土生土長的陳玉先,貼近生活,飽蘸激情,無論是為戰士素描,抑或潑墨塑造領袖,都一往情深,無愧于“共和國畫家”的美譽。教育問題已然成為困擾國人的心病。《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問世,令人為之一振。“新東方”俞敏洪先生等教育家,從“民辦教育困局求解”的視角,在撻伐“官辦”教育弊端的同時,為民辦教育“鼓與呼”。“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我們希望看到中國民辦教育走出困境,走向世界。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黃金時期。今天,我們發現仍然處在十字路口。向左?向右?向后?還是向前?每一個中國人必須做出自己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