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夜,留宿天津薊縣縣城,第二天清早,朋友勸我游覽離縣城28里的白蛇谷。朋友說,當地老人提及這道山谷,都能講述一段白蛇、青蛇在那里修煉的故事。
與《白蛇傳》相關的景點集中在江浙一帶,杭州西湖的雷峰塔、斷橋、鎮江的金山寺、白龍洞連同有望在古城巷陌里復現的“許仙藥鋪”總是引人心馳神往、情絲綿綿。
薊縣白蛇谷緊鄰黃崖關長城,日夜相依相伴。一面威壯鮮明,一面深不可測。白蛇谷的秋風常常裹挾金色草籽穿越雄關,在北齊石墻下與明代城垛上留下綠色的希望;黃崖關的月光每每移向深谷,在“神龍瀑”和“一線天”處留下醉人的清輝。我迎著溫潤的晨風登山入谷,鉛灰色的雄關在身后漸遠,歡快的溪流在眼前伸延。
白蛇谷的路,不像諸多景區那樣鋪砌規整的石階或是修筑平坦的坡路,紅褐色石塊鋪就的山徑看似很隨意。還有那從不修飾的原始次生林也給人幾分神秘感。帶著好奇心詢問,原來這些石塊竟是古生代奧陶紀噴發的火山碎石。低頭慢行,像是在塵封已久的史卷上行走;峰回路轉,又見滿目新綠、游人往來,思緒沿著時空隧道又回到了今天!
有趣的是,一路游走,未見到任何當代建筑。在飛瀑前的茶攤小坐,向攤主細問緣由方知,白蛇谷“谷主”,為保“綠色氧吧”常綠常新,遠離“三廢”,多次拒絕在山谷間建別墅、會所、酒店,寧肯失去這一筆可觀的租賃費。因此,由斷崖奔瀉而下、落差數十米的“神龍飛瀑”常年晶亮悅耳,天然鐵礦石、石英砂巖、金礦石、火山巖石隨處可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飛天鼠時隱時沒,國家二類保護植物野生山核桃、野生彌猴桃色味可人。
于是,終日在大城市忍受噪音、煙塵、擁堵、污染、壓抑……因此看好綠色休閑的人們紛至沓來。那天,我聽著樹叢間百鳥的吟唱,品著空運而來的雨前茶,望著云霧繚繞的葫蘆崖、貓耳峰、一線天、玉米峰……如醉如癡,如在畫中。
正攀爬間,“清涼谷”三個大字赫然入目。這是削壁入云、路徑狹窄、曲徑向上,溫潤之氣撲面而來、頂端花草間瀉下春光縷縷的幽谷。身邊一二過客見我坐在古藤根部陷入沉思的樣子有些不理解,認為汗流如雨的三伏天,這里能保持16—20攝氏度,由此吸引驕陽下攀越的人們在此感受清涼,而后再次攀登,直奔白蛇洞。眼下正值暖春,清涼谷之外氣溫宜人,更有看不盡的奇花異草,怎么在靜得連心跳聲都能感覺到的幽谷里歇腳乘涼?
我以微笑作答。我在想,人們對“清涼”的解悟不同。登山者為躲烈日曝曬,僅圖一時涼快在清涼谷歇息,“清涼”的含義不過是物理意義上的降溫而已。全身心感受哲人所追求的“清涼”,不應受氣溫所限,不應受季節所限,理應探求高遠無垠的禪悟境界,就像幽谷碧潭的月色、老根新筍的萌發、藤蔓苔蘚的延展、云卷云舒的悠閑一樣無聲勝有聲,靜中有動,余味無窮。
我正要起身攀向白蛇洞,兩側峭壁的“天然石壁圖”讓我留步細觀、驚異不已,巖石紋路形成的水族圖像生動鮮活,既有鯉魚、鲆魚、帶魚,也有多種貝藻類,那是億萬年前山海顛覆時留下的精靈?還是山頂洞人留下的記述?感謝歷史,讓今人用不著發揮想象,便可飽覽“百魚鬧海”的精彩場景。
景區巔峰處的白蛇洞前,有對對男女在合影,歡愉的表情與燦爛的春光很貼近。人蛇情緣頗具磁性,常常觸動年輕人的心。我步入洞內,繞過蛇仙彩繪泥塑,看到深洞一隅,有一條酷似蛇狀的鐘乳石蜿蜒向上,“蛇頭”直插山洞頂端。看洞人說,這里曾來過許多地質學家、考古學家,認為這條“白蛇”的形成至少需要數萬年,如此逼真的“蛇石”實屬罕見。
白蛇洞西北方向是青蛇溝,奇異的傳聞多以青蛇為由頭。奇峰深壑隨著春陽暖照,升揚起淡淡的煙靄。一位采藥老人見我癡癡地眺望,遙指遠方介紹起“青蛇弄雨”。老人有言,每逢盛夏,游人進入青蛇溝,一旦看到青煙縷縷纏繞山腰,沖向云天,即便是晴空萬里也要尋找山洞暫避一時。因為瞬間便會濃云突起,繼而暴雨如注。雨過天睛,人們能見到一條玉帶形、玉帶色的云霧纏繞于“將不登山”半腰,很像青蛇飛入云層。說起“蛇仙”性情,老人特別提醒我,白蛇谷的樹木不可輕易撫弄,比如有一種漆樹,男人撫摸,便會感覺周身奇癢;女士撫摸,卻安然無事,成為景區一個不解之謎。說到這里,老人笑了,認為不管是不是“蛇仙性情所致”,好在長此以往,對那些不愛護樹木的人起到“警醒”作用,景區的樹木,多少年來很少出現被人折枝損杈的事。
下山路上,偶有心得:白蛇谷“二蛇之說”源自當地鄉民笑談而已。其實,鎮江、杭州以《白蛇傳》為依托的古跡、戲劇和讀物又何嘗不是來自民間傳聞!傳聞雖屬虛幻,人蛇之間的真摯愛情卻成為探訪者的追思與企盼。
我在想,人們對“清涼”的解悟不同。登山者為躲烈日曝曬,僅圖一時涼快在清涼谷歇息,“清涼”的含義不過是物理意義上的降溫而已。全身心感受哲人所追求的“清涼”,不應受氣溫所限,不應受季節所限,理應探求高遠無垠的禪悟境界,就像幽谷碧潭的月色、老根新筍的萌發、藤蔓苔蘚的延展、云卷云舒的悠閑一樣無聲勝有聲,靜中有動,余味無窮。——行者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