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聞之不真信,信之不真行,行之不真做,那就叫一萬句頂不上一句、半句,等于是畫得很漂亮的“零”。
今天,人們對當年的一句話“一句頂一萬句”頗有諷意。那句話是“林副主席”虛捧毛主席的。對林彪這句話,后來毛澤東曾憤憤地說:“什么一句頂一萬句!我的話一句都不頂,半句都不頂!”
今天人們反感、嘲諷“一句頂一萬句”之類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主要意思是對個人崇拜的反感。不過有個問題也值得探討:一句究竟應該頂多少句?
先說“一句頂一萬句”,是否在任何時候都不對?正確的回答是:不!
戰爭中一個元帥、兵團司令、軍長下的命令,有時只用一句話,所有的官兵都必須無條件去聽從,這就叫一句頂一萬句。否則,一個長官下達命令時用的語言羅里羅嗦,長篇大套,兵士們聽了之后也七嘴八舌,或是當成耳旁風,這樣的軍隊只能叫做烏合之眾,不能打仗。
同樣,無論是某宗教的虔誠信徒,還是某政黨的忠實黨員,對教義、黨綱中的一句話都應當篤信篤行,這也叫一句頂一萬句。反之,聞之不真信,信之不真行,行之不真做,那就叫一萬句頂不上一句、半句,等于是畫得很漂亮的“零”。
今天的流行現象之一是開口萬言,下筆萬字、十萬字、百萬字。而且又大都在學識、見識、膽識中添加了大量的戲談、笑談、侃談成分,以賣弄才學為“價值體現”。從那些千言萬語中,很難尋找出用一句話就能提煉出的真理、真知、真見。那樣的一萬句,實際上連一句都不頂!
當前的學者賣才,官員賣績,文人、藝人賣乖,以及富人賣富、能人賣能,動輒便登上“講壇”、“講堂”,已經成了一種風氣。那些話中,如果一萬句僅有一句頂用就不錯了,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句都是浪費。如果說的都是虛話、空話、廢話,就連正常的“人話”也不配。因此,我們必須從“一句頂一句”開始去學去練!
話是有不同品級的,如:一、說出的話一句真頂一句,這樣的話叫實在的話;二、一句真頂兩句,這樣的話就叫有用的話;三、一句真頂三句、五句,這樣的話就叫有價值的話;四、一句真頂百句、千句,這樣的話就叫有效益的話;五、一句真頂萬句,這樣的話就叫名言;六、一句真頂十萬句、百萬句,這樣的話就叫精言。
關鍵是真頂,即:聽了有人真信,信了有人真敬,敬了之后有人真動!
當前的問題是,貌似一句頂一句、一句頂百句甚而一句頂一萬句的事雖然很多,但實際上句句等于零的事也司空見慣。例如:一、站在臺上用一兩個小時大講宏言大論的人,臺下的人有的強忍瞌睡或索性打起了瞌睡,雖然裝作恭聽而實際上在想另外的心事,一句也沒往心里去。二、各式各樣的“名嘴”,在電視臺上大侃。有的說古,有的說洋。有的講學問,有的講見識。而目的只是在贏得嘩眾效應,或是干脆逗笑。別人聽完之后也就走散了,各干各的去了,連一句有用的話也沒記下。三、各式座談會、研討會,幾乎人人爭著發言,賣弄各式見解、本領,其實十者九虛,提不出任何有實用性、可行性的真主意。四、民有難處去見官,問這問那,官說了一大套話,搪塞而已,久久不見結果。即使回答了,也無非是做些毫無價值的哄慰。五、官見民,只是希望得到夾道歡迎、掌聲一片的效果,而講話也無非講些“大家辛苦了,我謝謝大家”之類的淡話,不涉及任何實事。六、有些話,純屬吹牛的話,哄人的話,或傲下、媚上的話,就更沒有任何益人益事價值。上述的話不僅不頂用,甚而對人有害。
俗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闭嬲牧佳允钦嫜院蜕蒲缘墓踩?,而不是空言、偽言的相加。我們希望這樣的話至少一句頂一句。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