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0歲的張果喜擁有了個人資產3000萬美元,成了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億萬富翁。這么多年來,與他同時代的風云人物已有許多沉寂。而今天的張果喜仍是江西首富,他的事業仍在發展壯大。他有錢、有名、有事業,家庭好、兒女好、友情好、親情好、口碑好。他為什么會擁有這一切呢?
拼搏實干: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有學者研究張果喜的發家史時,把他歸為“無心插柳”型。確實,張果喜創業時為的只是生存,根本沒有成為富翁的想法,那時也不敢有這樣的想法。
張果喜是江西余江縣人。1970年左右,年僅十幾歲、初中還沒讀完的張果喜,進入余江縣鄧家埠農具修造社木工車間當學徒,具體工作是用大鋸鋸木材。兩三年后,聰明勤奮的張果喜成了一個“好木工”,并被任命為木工車間的車間主任。
1973年,農具修造社負債累累,已經無法維持,要將張果喜的木工車間強行割離出去,讓他們自謀生路。危難時刻,張果喜初顯他的過人膽識,他喊出了“要吃飯的,跟我走”的豪言壯語。21名職工跟上了張果喜,張果喜任廠長的木器廠成立了。
沒有廠房,沒有一分錢資金,張果喜面對的是21名沒米下鍋的職工和他們的近百名家屬。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給了張果喜拼搏精神和過人的膽識。他說服父親賣掉了家中多年的祖屋,得到1400元錢,一部分用于發職工工資,一部分用做發展本錢。
隨即,張果喜帶上3名伙伴和200元錢,4人每人分50元,縫在內衣里,去闖大上海,目的是為木器廠找業務。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敢從偏僻的江西余江跑到上海聯系業務,再次說明了張果喜的非凡膽識。
這次上海之行運氣不錯,張果喜在當時的上海藝術雕刻品一廠的陳列樣品室里,看到一種樟木雕花套箱,用于出口,每套竟值200元。張果喜隨即決定要把這種工藝帶回余江,讓自己的木器廠生產這種樟木箱。張果喜等4人分工,每人分學幾道工序,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學會了這種產品的工藝流程和制作技巧。
生產樟木雕花套箱需要上等的樟木,要到外地采購。一次,大雨如注,運送樟木的拖拉機陷入淤泥,張果喜帶著員工冒雨干了一夜,將兩噸多重的樟木搬上了拖拉機。為了省運費,外地來的樟木有時可以沿江漂流到余江,寒冬臘月,張果喜也會首先脫掉衣服,跳到刺骨的冰水中撈木頭。
半年艱辛過后,張果喜終于生產出了第一套樟木箱。上海藝術雕刻品一廠把這套樟木箱送到了廣州外貿交易會上,外商訂了20套,為廠里帶來了1萬多元的利潤。
1979年秋,張果喜二赴上海,奠定了他成為富豪的基礎。他發現了一種新產品——雕花佛龕,主要出口日本。佛龕是高檔工藝品,是日本家庭必備的“三大件”之一,結構復雜,工藝要求極高,也因此利潤極高,是“把木頭變成黃金的生意”。張果喜回余江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終于把佛龕做了出來。從此果喜木雕廠走上了迅速發展的快車道。
1984年,張果喜對外公布的個人資產就已達到3000萬美元,成了改革開放后國內的第一個億萬富翁。
在此之前,張果喜曾遇到過溺水、觸電、車禍、火災……他都堅強地挺了過來。他說,事業的第一個階段是靠苦力賺錢。是的,正是靠著拼搏實干賣苦力的精神,他積累了第一筆財富。
“干事業,不干則已,干則必成。”張果喜用這句話詮釋著自己的成功。
專一念舊:智慧由定而升,心能專念不散方有大智慧
張果喜的專一,首先體現在對于事業、主業的專一。如今的果喜集團雖已是涉及多個領域的多元化集團,但他始終將生產佛龕作為集團的主業。企業做得再大,張果喜也堅持將果喜集團的總部基地設在江西偏僻的農業縣余江,而且其后新上的許多項目也放在余江,這是他專一的另一個實例。
造佛龕的張果喜認為,佛不是神,佛是一種智慧。而智慧是由定而升的,只有熱愛事業,用心去做一件事,才會得到好的結果。
在果喜集團一個綠樹掩映、精致幽美的廠區中,矗立著一座漢白玉雕牌樓,上面鐫刻著當初跟隨張果喜創業的21名員工的名字。這21人有的已經去世,有的早已離開張果喜另謀發展,有的由于能力低仍在車間當保管員,但張果喜仍然深深地記得這些人,親自設計了這座牌樓。他的念舊讓果喜集團的歷史充滿了溫情。
審時度勢:隨時而變,謀定后動
20世紀90年代初,張果喜投資5億多元,開始了以“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發展規模,提高整體素質,再塑企業形象”為內容的“二次創業”。在上百個項目中,經過反復論證、篩選,按照短期、中長期項目發展規劃,張果喜親自選定了化工發泡材料、轎車零配件、服裝機械、酒店旅游、微型電機、酒類等幾大類項目。
由于專一和念舊,由于不忘余江的養育之恩,張果喜把化工發泡廠這個好項目也放在了余江。但這次他錯了,發泡材料主要用于電器包裝,而余江離眾多電器企業路途太遠。發泡材料是體積大、重量輕的產品,運輸成本極大,原本可賺的錢都浪費在了路上,結果一年下來,發泡廠虧了數百萬元。錯了就改,張果喜迅速將6條生產線全部撤出余江,分別到深圳、東莞、上海、廈門獨立設廠,就近推銷,就近運輸。發泡廠迅速扭虧為盈。定和變,在張果喜身上有著完美的結合。
“海南開發熱”興起時,張果喜決定投資2億元在三亞興建一座大酒店。但酒店建到一半時,卻碰上了1996的“宏觀調控”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海南熱突然降溫。當時別的工程,有的是完全撤資,有的是硬著頭皮繼續。張果喜認為,海南的旅游市場要經過幾年的調整期,然后還會大熱。如果完全撤資,那就會失掉以后的發展機會;如果按計劃繼續投資,也會給企業帶來高額虧損。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以退為進”,不撤資不繼續,靜等市場復蘇。果然,幾年后市場復蘇,張果喜重新坐鎮海南,抓住機遇,建成了一流的四星級酒店,并在持續不斷的旅游熱潮中大賺特賺。
1997年金融危機時,日本經濟嚴重衰退,佛龕市場異常蕭條,許多同類生產廠、經銷商倒閉。張果喜卻異常冷靜,經過分析后他認為“只要有日本人存在,就需要佛龕產品,其他企業的退出是我們的機會”。在低迷的市場下,他不但沒有壓縮生產規模,反而投入4000萬元新建了兩個佛龕廠。結果,兩年后,走出危機的日本給了張果喜回報,他從日本人身上大賺了一筆。
“二次創業”的幾大類項目都獲得了成功,張果喜被稱為商業天才。通過“二次創業”,果喜集團實現了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的轉化,特別是無刷無槽永磁直流電機項目,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被納入了國家高新科技重大建設專項行列。
張果喜在擁有專一念舊品質的同時,更可貴的是他有創新、隨時而變的魄力和謀定后動的冷靜。
心態平和:富貴難得平常心,榮譽越多越本分
“錢就像一池塘的水,滿滿的不外流就會發臭,路人經過這個池塘就會繞道走。池塘的水要常進常出,才能保持干凈、清澈,人們才會到水塘邊來走走。有錢人太臭了,人們惹不起但躲得起,這樣你的人緣就差了。”這是張果喜對財富的經典比喻。
做大了的張果喜,仍把自己看得和原來的小木匠一樣。他穿著隨意,吃飯隨便,身上不佩戴任何能顯示富貴的飾品,除了抽煙外沒有別的嗜好。
自1984年以來,張果喜先后獲得200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包括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改革風云人物、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等。他最看重的榮譽是“張果喜星”的命名。1993年6月,國際編號“3028”號小行星命名為“張果喜星”,此前國際上獲得此類榮譽的企業家只有美國著名實業家哈默博士,1996年是李嘉誠,再過了多年后是科學家錢學森。
對榮譽的珍惜和愛護,更讓張果喜嚴格要求自己,刻意避免一些“毛病”。他從來沒有害過人,卻幫了無數的人。榮譽越多,越低調本分。正因為這樣,這么多年來,他獲得了公眾的尊敬。
回報社會:感恩方得大義,回報贏來發展
張果喜賺到他的第一個100萬元的時候,就拿出22萬元為學校修建了科學樓,其后他又陸續出資為縣里建了“果喜大橋”、“果喜大道”,并積極贊助抗洪救災、燭光工程,修電視塔、福利院,建立“果喜教育獎勵基金”。多年來,他向各類社會公益事業的捐助已難以統計。
直接捐助是一方面,“造血生財”是另一方面。張果喜出資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木雕技工學校和殘疾人雕刻技術培訓班,培養了2萬多名技術人才。現在,這些木雕技工大多已能獨當一面,分布于全國各地,他們每年從外地寄回余江縣的匯款就有近億元。張果喜還支援全縣14個鄉鎮辦起了木雕廠。張果喜不僅自己富了,而且還帶動了全縣的富縣、富民產業。
張果喜對社會的回報,也為果喜集團贏來了更好的發展機會。目前他擔任著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副會長等職務。
2010年的張果喜,仍然平和而低調,他的果喜集團也保持著穩步發展的一貫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