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五,早晨5點起床讀一個小時英語,晚上7點到8點20分依次參加奧數輔導、英語強化、美術基礎、游泳培訓、作文強化班,晚上8點30分至10點20分完成家庭作業;周六、周日分別安排管樂學習、野外騎車、閱讀文學名著,全面檢查復習上一周并預習下周各科學習內容。在朋友家做客,無意中看到了朋友為孩子安排的一周學習時間表,令我驚訝不已。
從時間表看,孩子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連喘口氣的工夫也沒有。相信這樣的安排是目前最為流行的標準版本,具有普遍性。家長怕孩子閑來無事可做,更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就強行安排、支配孩子的時間,讓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的孩子超負荷高速運轉,分分秒秒都用來學習知識和培訓技能。他們不管孩子吃不吃得消,也不管是否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負面影響,更不管童心和天性會不會遭到扼殺。
在德國工作的一位朋友講述了另一個故事。朋友的孩子隨他在德國讀書,由于德語基礎差,學習比較吃力。于是,朋友便利用晚上時間為孩子補習德語,孩子的德語水平提高較快。孩子的老師不解,詢問究竟,孩子如實回答。孰料德國老師拿起電話,警告這位父親,說其侵犯了孩子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要其停止侵權行為,否則,就要控告云云。這個故事令我們深思:我們中國的家長和老師恰恰忽視了給孩子留出自由支配的時間。
對于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家長、老師不得干涉和束縛。孩子想干什么,由他們自己決定。獨處也好,靜思也罷,交友聊天、伙伴嬉戲、游玩賞景、自由漫步,甚至是靜靜地發呆和犯傻,嘗試失敗和挑戰……表面看來,時間好像浪費掉了,實則不然,孩子正是通過自由支配時間,自主安排活動,來認識、感知生活和周圍的世界,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的。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非常需要父母視線之外的、由孩子自己開拓出來的、屬于他們自己的自然空間和心理空間,即便是嬰幼兒,這種空間的擴大也是孩子自我的擴大。因此,保證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非常重要,讓他們做自己的事,以保證這種獨立空間的存在和擴大。另外,孩子在長達一二十年的學校教育中,學習內容多而雜,難度偏大,形式單調,易使孩子產生疲勞和厭倦。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能點燃孩子創新思維的火花,培養創造意識和能力。當孩子受約束的、單調的、被動的活動減少,由被制約性走向自主性時,個性的自由發展和創造意愿的產生才會成為可能,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則為此創造了條件。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尼爾波茲曼經過認真考證后發現,只有在閑暇的時候,人才花時間去思考和學習。因此,家長和老師應多給孩子些自由時間,讓他們去思考,去游戲,去探索。思考自身與社會,思考現實與未來,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去完成既定的目標,從而實現自我教育,自我塑造。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還原了孩子童年的快樂、幻想和自由,奠定其幸福人生的根基。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認為:“童年的快樂是一生快樂的源頭,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開端。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將來是無法彌補的。”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們可以走近自然,走近生活,親近泥土、小草和溪流,認識蒲公英、螞蚱和蟋蟀,懂得風霜雨雪、草長鶯飛、四季更替……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愉悅身心,陶冶性情,促進身心和諧健康。而遠離自然和生活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是缺乏色彩和激情的,孩子也因此會成為飄在空中的“無根人”。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就是引導人追求并最終達到幸福,從小剝奪、支配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打磨掉了孩子的激情、夢想,讓他們變成心如止水、墨守成規的小老頭、老太婆,顯然這有悖于教育的本義和初衷。
總之,每天都要給孩子留出自由支配的時間。教育專家建議,小學階段每天至少要保證孩子6小時以上、中學階段至少要保證3~4小時自由支配的時間,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予以剝奪。讓他們在屬于自己的時空里自主活動,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在與周邊環境和真實生活的觸摸、碰撞、互動中,提高適應能力、自立能力。■